产品世界
| | 0411-82741620|
Language
X 关闭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医用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2020-07-12

1、静脉与静脉血栓

  人体的血管分为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从心脏将血液送至身体的各个部位,其管壁厚,环形肌肉多,弹性好,无瓣膜(半月瓣除外),可承受血液快速流动时所形成的压力。静脉从身体的各个部位将血液汇集起来再返回心脏,其管壁薄,管腔粗,扩张性好,血流速度慢,有向心开放的半月形瓣膜,可防止血液倒流。毛细血管连接微动脉和微静脉,遍及全身,具有良好的通透性,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动脉和静脉在构造上基本相同,都具有内膜、中膜和外膜,但因各自功能不同,所发生的疾病也各不相同。

 1

  血栓是血流在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即通常所说的“血凝块”,发生在动脉为动脉血栓,发生在静脉为静脉血栓。静脉血栓绝大多数发于盆腔以下,尤其以下肢居多。下肢浅静脉不易形成明显的栓子,危害较小。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害很大,也被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发生在深静脉腔内的血液异常凝块现象,具有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远端静脉高压、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等临床症状。深静脉血栓脱落后,随静脉回流,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将导致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发生。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常见的血液循环系统中具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潜在致死性疾病。深静脉血栓未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容易转变成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这一慢性并发症,持久发病,难以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正常生活。

 
2、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静脉回流

  人体的血液循环是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所构成的封闭式的双循环。

  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流入全身的毛细血管,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将氧和营养物质供给组织细胞,动脉血变为含有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的静脉血,透过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微静脉,再经各级深浅静脉逐级汇集到深静脉,最后经过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因其行程长,流经范围广,故又称为大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干的各级分支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因其行程短,只流向肺,故又称为小循环。

 2

  体循环静脉分为三大系统,即上腔静脉系、心静脉系和下腔静脉系(包括门静脉系)。上腔静脉系收集头颈、上肢和胸背部等处的静脉血液回到心脏,心静脉系收集心脏的静脉血液,下腔静脉系收集下肢、腹部、盆部的静脉血液回到心脏。

  动脉血液随着心脏的搏动而流动,而静脉血液则依靠静脉系统腔内的压力差,将各级浅静脉和深静脉中的血液汇集起来送回心脏,完成静脉回流。静脉回流所依靠的腔内压力差主要源自其重力、体位、呼吸运动、心脏收缩力以及静脉周围的肌肉组织。而能够确保静脉血液回流,尤其是确保下肢静脉血液克服重力得以顺利回流,除上述因素以外,还必须依靠具有独特构造的静脉瓣膜,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小腿肌肉的泵式收缩和挤压作用。

 
3、静脉回流过程中的静脉瓣膜与小腿肌肉泵

  静脉瓣膜由静脉内膜凸入管腔褶叠而成,多为两个半月形薄片,呈双瓣型,彼此相对,根部与内膜相连,游离缘朝向血流方向,具有向心单向开放、防止静脉倒流的功能。当静脉血液向心回流时,瓣膜开放,反之,瓣膜关闭。

 3-1

  人体除内脏、脑和头颈部的大多数器官的静脉没有静脉瓣膜以外,其余部位的管径在2mm以上的静脉管腔内大都具有静脉瓣膜。静脉回流的阻力主要来自地心引力等因素,因此,静脉瓣膜一般多位于静脉主要分支的远心侧,四肢较多,下肢最为发达。其中,股浅静脉(股静脉)平均拥有5对瓣膜,小腿部的胫、腓静脉内的瓣膜最多,平均2.5cm 就拥有1对瓣膜。人体最为强劲的静脉瓣膜为股浅静脉的第1对瓣膜,位于股深静脉与股浅静脉汇合处的下方,可抗拒高达350~420mmHg的压力,具有防止股总静脉回流的血液逆流至股浅静脉的重要功能。

  由于静脉瓣膜的强度越向下越弱,而下肢尤其是小腿远离心脏,静脉回流的行程最长,再加上地心引力等因素的影响,静脉血液从下肢尤其是从最低处的足部和小腿返回心脏,往往面临很大的阻力,单纯依靠静脉腔内的压力差难以保证静脉血液顺利回流,因此,骨骼肌的舒张和挤压作用则变得尤为重要。小腿肚拥有强有力的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小腿肌肉的泵式挤压作用为下肢静脉回流提供强劲的动力。

 3-2

  随着足底承压和小腿三头肌的收缩与舒张,可有效增加腔内压力差,小腿深、浅静脉血管的静脉瓣膜也随之持续地开放和关闭,下肢静脉血液才得以克服重力,源源不断地被送回心肺部,完成血液循环,重新生成新鲜的动脉血液,为肢体提供丰富的养分。小腿肚肌肉在人体的血液循环过程中承担着为静脉回流提供充足动力的重要功能,因此,小腿肚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而静脉瓣膜单向开放功能的重要意义在于不仅可有效防止静脉血液在小腿肌肉舒张时发生倒流,也可保证人体在直立位等任何体位时的静脉回流。

 
4、下肢静脉及其构造

  下肢静脉由下肢深静脉、浅静脉和位于深、浅静脉之间具有连接功能的交通静脉以及下肢肌肉静脉组成。足背浅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属支同属于下肢浅静脉。

 4-1

  下肢深静脉均与同名的动脉伴行。自下腔静脉向下依次为髂总静脉、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静脉)、腘静脉、胫前静脉、胫腓干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小腿部的深静脉由胫前静脉、胫后静脉和腓静脉组成,均成对存在,伴行于同名动脉的两侧。胫后静脉和腓静脉汇合后形成一段极短的静脉,称为胫腓干静脉。胫腓干静脉向上与胫前静脉连接后组成为腘静脉,经腘窝进入内收肌管裂孔,上行为股浅静脉。在大腿上部的股骨小粗隆平面处,股深静脉与股浅静脉汇合为股总静脉,越过腹股沟韧带下缘移行为髂外静脉。髂外静脉在骨盆内与髂内静脉汇合而成为髂总静脉,左、右髂总静脉最终汇合而形成下腔静脉。在深静脉血液回流的同时,浅静脉血液也逐级汇合,通过小隐静脉、大隐静脉或交通静脉将汇集的血液送入深静脉。

  静脉是导血回心的血管,起于毛细血管,止于心房。与动脉相比较,静脉的特点是数量多,口径粗,管壁薄,具有良好的扩张性。静脉在安静状态下可容纳身体循环血量的60%~70%,因此,静脉在生理学上又被称为容量血管。在下肢静脉中,下肢深静脉占有下肢回心血量的85%~90%,浅静脉仅占有10~15%。由此可见,下肢深静脉在血液向心回流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静脉血栓可发生在深静脉,也可发生在浅静脉,但发生在浅静脉里的血栓通常情况下不易引起肺栓塞。发生在下肢深静脉里的血栓为深静脉血栓,又有近端与远端之分。发生在腘静脉上端的下肢深静脉为近端深静脉血栓,发生在腘静脉下端的为远端深静脉血栓。

 5-0

  深静脉血栓来自于下腔静脉径路、上腔静脉径路或右心腔,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下腔的下肢深静脉,特别是从腘静脉上端到髂静脉段的下肢近端深静脉,少部分来自盆腔静脉丛。远端的小腿腓肠静脉血栓除非蔓延至近端,通常情况下不易形成明显的栓子。深静脉血栓脱落后,随静脉回流,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容易形成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引发致命性的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简称PE),即肺栓塞。

  尽管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然而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与实验证明,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主因分别是:静脉回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首次提出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形成机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血栓形成三要素”的是德国医学家鲁道夫•菲尔绍( Rudolf Virchow),即“菲尔绍三要素”。

(1)、静脉回流滞缓

  在人体的血液循环过程中,静脉血液依靠系统腔内的压力差和静脉瓣膜的向心开放功能,以及小腿肌肉泵的挤压作用才得以克服重心阻力,将各级浅静脉的血液逐级汇集到各级深静脉,再经下腔静脉源源不断地送至心脏,完成静脉回流。阻碍下肢静脉顺利回流,并使之产生淤滞的主要原因有静脉瓣膜缺陷、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等先天性遗传因素,也有因年龄增长、长时间制动、患病卧床、下肢浅静脉曲张、手术等致使瓣膜承压或损坏静脉瓣膜功能等后天性因素。其中,尤其是腹腔、盆腔以及下肢骨科大手术对其造成的影响较为严重。

  在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直接导致周围静脉扩张,下肢肌肉尤其是小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导致静脉回流减速,激活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与静脉壁的接触时间得以增加,血液瘀滞在下肢远端以及比目鱼肌等处的静脉窦内,容易形成小腿深静脉血栓。绝大多数股静脉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也有少数原发于髂股静脉或髂静脉。

  另外,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nous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也可导致下肢尤其是左下肢发生继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5-1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也被称为Cockett综合征,主要是指左髂总静脉在汇入下腔静脉处受到右髂总动脉的跨压而引起的左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及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可见于右侧,也可见于双侧,但以左侧较为常见。

  左髂总静脉行径较长,后有腰骶椎,前有右髂总动脉。当左髂总静脉受到右髂总动脉的跨压时,坚硬的腰骶椎几乎无法吸收任何压力,造成左髂总静脉被动受压,腔内容易发生异常粘连,致使管腔变窄,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如此长期反复的跨压必然造成左下肢静脉腔内承压过大,静脉瓣膜受到损伤与破坏,再加上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容易存在先天性网状畸形,因此,左下肢发生继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比右下肢多达数倍,而由此导致左下肢继发性静脉曲张也同样明显多于右下肢。这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静脉曲张容易发生在左下肢的主要原因。

(2)、静脉壁的损伤

  静脉内皮具有良好的抗凝和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若静脉内膜受损,则可致静脉内血栓形成。导致静脉壁损伤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内注射诸如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刺激静脉内膜的各种化学溶液,引发化学性损伤,容易导致静脉炎、形成静脉血栓。其次是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等机械性损伤,导致静脉受损,如:股骨颈骨折容易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则容易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两者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感染性损伤实际上较为少见。

(3)、血液高凝状态

  与正常流动的血液相比,高凝状态下的血液只需少量的促凝物质即可引发血管内凝血,形成血栓。先天性高凝状态的主要原因有缺乏血栓抑制剂、血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等。后天性高凝状态的主要原因有创伤、休克、手术、肿瘤、长期使用雌激素、怀孕等,如各种大型手术后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因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升高而致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急剧增加,烧伤或严重脱水而浓缩血液,肺癌、胰腺癌等癌症晚期时组织遭受癌细胞破坏等。

  综上所述,血液高凝状态使血液在静脉系统内易于凝固,加之血流缓慢或内壁损伤,很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三大因素中,每一因素都与血栓的发生密切相关,但通常是两个或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致使深静脉血栓得以形成。

 

6、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易发部位、症状与危害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下肢或盆腔、腹腔的术后、严重外伤、急性感染、妊娠或分娩、恶性肿瘤、心脏病等患者。据公开数据显示,住院死亡患者中,死于肺栓塞的比例约为1%,其中90%的血栓来自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所引起的肺栓塞致使患者在2小时内死亡的比例约为2/3,而80%的患者在发病时并无任何症状。

 6

  深静脉血栓早期出现的症状通常是疼痛,主要是血栓激发静脉壁炎症反应和血栓远端静脉急剧扩张,刺激血管壁内神经感受器所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出现在小腿腓肠肌、大腿、腹股沟(大腿根部)等区域,多为单侧肢体胀痛痉挛,而下腔静脉血栓则可表现为双侧肢体肿胀疼痛。大量静脉血液滞留于下肢,压迫动脉、神经,致使肤色青紫、肢体麻木,严重时,由“股青肿”可演变为“股白肿”。

  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可导致下肢尤其是小腿浅静脉曲张,患肢皮肤多呈紫红色,皮温升高,进而导致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升高等。下肢深静脉血栓或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后容易脱落,引发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咯血、心悸、焦虑等症状,严重时导致晕厥、心跳呼吸骤停等致死性肺栓塞这一并发症。因治疗不当或不及时而引发的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将致使肢体出现沉重不适、肿胀等症状,也伴有静脉性间歇性跛行、浅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增厚粗糙、瘙痒、淤积性皮炎或湿疹样皮炎、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溃疡等。
 

7、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与预防

  深静脉血栓多发于下肢及盆腔、腹腔等深静脉,以手术后住院患者和长期卧床患者较为多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将转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深静脉血栓也容易并发致死性肺栓塞,因此,一旦确诊患病,应尽早予以治疗,以免错过正常的治疗期。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方法大致如下:

(1)、抗凝疗法

  抗凝疗法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对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滋长和其他部位的新血栓形成、促使血栓静脉较迅速再管化具有良好效果。若非流产后,也无出血倾向、亚急性心内膜炎、溃疡病等禁忌症,则应首选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进行抗凝治疗,降低肺栓塞并发率,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

(2)、溶栓疗法

  溶栓疗法包括系统溶栓和导管接触性溶栓,使用的药物多是尿激酶等,但应注意出血风险,尤其是高龄病人。系统溶栓经浅静脉进行全身给药,使药物随血液循环在体内均匀分布,达到溶栓目的。介入溶栓多指保留导管接触性溶栓,又称为CDT(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经近端深静脉置管逆行插入肢体远端深静脉,先利用导丝和导管对血管腔内的物理性开通部分解除流出道梗阻,再通过置入溶栓导管使药物与血栓直接接触,将急性期疏松新鲜的血栓溶解,主干静脉及时恢复通畅。对急性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时间在2周内,且情况良好者可行溶栓治疗。

(3)、手术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不需要手术取栓。髂股静脉血栓病期不超过48小时者,可尝试作导管取栓术。对于股青肿、股白肿或症状严重的髂股静脉血栓、下腔静脉血栓、症状出现在一周内且状况良好者,可行手术取栓。对于晚期慢性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机化后完全阻塞管腔,则唯有手术治疗。直接切开血管取血栓危险性较大,其术后血栓复发率也非常高,因此,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应视病情程度决定。

(4)、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即“压迫疗法”,也称为“加压疗法”。结合下肢静脉瓣膜上强下弱的特点,在术前、术中、术后以及康复治疗期内,穿用上弱下强、渐进式加压(Graduated Compression)的CAP抗血栓医用弹力袜,从外部对下肢施压,增强小腿肌肉以及下肢相关肌肉组织的收缩挤压作用,减轻瓣膜承压,加速静脉回流,消除患部疼痛和肿胀,抑制血栓增长,并减少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物理压迫(加压)疗法经济实惠,方便耐用,见效快,无痛苦,可直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是抗凝疗法、溶栓疗法和手术疗法等较为有效的辅助康复护理方法。

7-4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防和治疗是一个综合性却又个体化的治疗过程。使用足下泵对下肢予以气压按摩也是物理施压的有效预防方法之一,但与抗血栓袜相比,足下泵多受限于治疗场所和使用范围,且费用较贵。通常情况下,对具有溶栓指征及条件的,应尽可能采用介入溶栓术(CDT),严格把握滤器使用原则,可同期开通血管,减少PTS的发生。然而,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预防和治疗DVT,均不应孤立而行,可同时穿用CAP抗血栓医用弹力袜,有效提高具体的、多时段的健康护理效果。
 

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防
(1)、深静脉血栓与高危人群

  引发肺血栓栓塞症的血栓来源于下腔静脉径路、上腔静脉径路或右心腔,但绝大部分来源于下肢深静脉,特别是从腘静脉上端到髂静脉段的下肢近端深静脉。因其在临床上并无明显症状,而一旦发生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致死性,因此,识别并确定肺血栓栓塞症的高危人群,对其实施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则成为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唯一有效方法。

 

8-2

  目前,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重在预防,尚无治愈的灵丹妙药。中老年人、吸烟者、癌症或心脏病患者、艾滋病患者、肥胖、下肢无力、心力衰竭及下肢损伤、曾经患有DVT的患者等均属于易患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在术前、术中、术后均应采取使用必要的药物、穿用CAP抗血栓袜等综合措施进行早期预防。医生在手术中应提高手术技巧,尽量避免损伤静脉内膜,更应重视肥胖者的取脂手术、臀部等整形外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手术、胸腔或腹腔、盆腔大手术以及股骨骨折等术后抗栓护理。麻醉状态下血流缓慢,手术过程会对血管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人体自身的应激反应会产生血液高凝状态,并且这种状态将持续至术后几天甚至数周,患者容易在此期间内发生深静脉血栓。另外,产后妇女、长期卧床患者因缺乏走动,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肢淋巴水肿的高发人群之一。

(2)、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方法、风险等级及预防指南

  从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主因而言,静脉回流速度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而人类直立行走所受到的重力作用必将增加下肢静脉回流阻力,其本质就是一个物理问题,因此,使用CAP抗血栓医用弹力袜这一物理压迫疗法配合药物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则较为简单、有效。

 8-2-1

  CAP抗血栓袜适用于包括具有出血倾向、亚急性心内膜炎、溃疡病等禁忌症的中、高危人群,在术前、术中、术后以及康复治疗期间,应穿用CAP抗血栓袜,以保证静脉回流顺畅。与此同时,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卧床、站立或静坐,应多加走动,利用小腿肌肉的舒张挤压作用,促进静脉回流。多做腿部按摩,注意饮食,保持合理的体重。女性应尽量不穿高跟鞋,慎服避孕药。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下肢肌力,提高身体的综合素质,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

 
(3)、倍受关注的经济舱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被视为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之一的“经济舱综合征”(Economy Class Syndrome),出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如果在路途中或旅途后发生诸如呼吸困难、胸口有压迫感、冒冷汗、恶心、心悸、心慌、心跳加速、下肢痒痛疲乏等症状时,应格外加以重视。这是一种长时间坐在狭窄座位上所引发的疾病,即回流过程中的静脉血液在下肢静脉血管内形成血栓,脱落后流入肺动脉,导致肺动脉栓塞,引发胸痛、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心肺停止等症状。若发生堵塞肺动脉主干等严重情况时,则可致人猝死。

8-3

  经济舱综合征也称为“旅行症候群”、旅行者血栓症,或长途飞行血栓症等。尽管本病名称源自狭窄的飞机座椅,但即便是在宽敞舒适的办公室座椅或坐在汽车内,由于长时间持续保持静止不动的坐姿、状态,小腿肌肉对静脉血管无法实施有效挤压,下肢静脉回流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也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引发相同的症状。

  经济舱综合征也由人体的遗传因素所决定,与体内凝血因子突变密切相关。心脏病、肿瘤、静脉曲张、孕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吸烟、高龄、肾病综合征等人群为经济舱综合征的高发群体,尤其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时,应频繁活动脚趾或脚踝,适当饮用清水、果汁或牛奶,补充水分,着装宽松、轻便,减少腿部承压,经常改变坐姿或走动,避免突然间站起和长时间静坐睡眠,同时,应穿用渐进式加压医用弹力袜,以确保静脉血液顺利回流,预防经济舱综合征的发生。另外,阿斯匹林对动脉血栓一定疗效,而对静脉血栓则无实际疗效,应谨慎服用。

 
9、博道卡隆CAP抗血栓医用弹力袜产品介绍

  众所周知,对血管施压可缩小管径,加快血流速度。研究实验表明(注:Sigel.B.,et al.;Arch.Surg.,110;171,1975.),在静止状态下加速下肢静脉回流的适宜压力组合是:踝部18mmHg・小腿最粗部14mmHg・腘窝部8mmHg・大腿下部10mmHg・大腿中部8mmHg,由此提出从大腿部至踝部的自上而下、分段加压的“渐进式加压法”(Graduated Compression)这一加速下肢静脉回流的科学原理。卡隆公司基于这一科学原理,经过反复实践,成功生产出适用于临床应用的医用弹力袜(静脉曲张袜、CAP抗血栓袜)。

 9-0

  博道(大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依据中国人的体型数据委托生产的医用弹力袜(CAP抗血栓袜)采用自上而下、分段加压的“渐进式加压法”(Graduated Compression),在大腿中部、小腿中部、踝部分别设有3个基准压力区,在足心足弓部、腘窝、大腿下部分别设有3个压力过渡区。各压力区过渡平稳、舒缓,各压力组合连贯、细致,通过对下肢肌肉组织及静脉血管的持续加压,可促使下肢静脉恢复到正常的压力值,加速静脉回流,弥补静脉瓣膜上强下弱的不足,减轻下肢静脉瓣膜所承受的压力,改善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症状。其多项专利大幅提高医用弹力袜的生产工艺及技术水平,为医用袜的行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良好经验。产品表面光滑且不易抽丝,脚尖及脚跟处耐磨加工,足底设有观察血液流动状况的观察孔,大腿部防滑设计,丝绸般舒适的穿用感彰显时尚气息,亲肤感良好的薄软袜体通过对静脉和肌肤组织持续有效的施压与按摩,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缓解下肢淋巴水肿,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可以信赖的康复护理产品。

 
10、CAP抗血栓医用弹力袜的相关常识及主要特点

  CAP抗血栓袜不是普通丝袜,也不是预防静脉曲张的加压弹力袜,而是具有严格、连贯的压力数值、促进下肢深静脉回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医用产品,属于二类医疗器械,适用于手术住院、长期卧床等静止状态下的患者使用。

(1)、现行的渐进式加压CAP抗血栓医用弹力袜的由来

  德国医学家鲁道夫•菲尔绍( Rudolf Virchow,1821-1902)于1848年提出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形成机制,因而提出“栓塞”这一术语。他发现肺动脉中的血凝块由来自静脉的血栓发展而来,而静脉血栓的形成则主要与静脉血液瘀滞、静脉系统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原因密切相关,即后来所定义的“血栓形成三要素”,亦称“菲尔绍三要素”。进入20世纪,德国拜耳公司于1937年发明氨纶(Spandex),美国杜邦公司于1938年发明尼龙(Nylon)。其后,1940年,杜邦公司使用氨纶和尼龙这两种新材料所生产的女性尼龙丝袜在美国正式上市。1975年,Sigel研究团队提出静止状态下加速下肢静脉回流的适宜压力数值组合及其渐进式加压法(Graduated Compression)。与此同时,卡隆公司基于这一科学原理,使用定制的尼龙和氨纶材料,生产出现行的渐进式加压医用弹力袜,为使用绷带加速静脉回流的传统方式增加了一个新的有效方法
  在预防和治疗下肢静脉疾患的历史中,概念性理论的提出大约在19世纪中期,具有“渐进式加压法”的医用弹力袜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自80年代开始将其应用于临床,90年代末期开始陆续进入中国,但普及使用尚需时日。临床上开始使用医用弹力袜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并非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使用者在选用医用弹力袜(静脉曲张袜)时,应仔细确认生产厂家和品牌质量等信息的真实性。

(2)、CAP抗血栓袜的预防效果

  在美国,众多的研究和实践已证明使用CAP抗血栓医用袜可有效减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以及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发病率,并受到联邦专家委员会的推介,在有效降低住院患者DVT的风险中起着非常广泛的作用。例如,Turner et al.(1984)发现104名使用CAP抗血栓袜的患者中无1人出现DVT,92名未使用CAP抗血栓袜的患者中有4人出现DVT,这两组统计数据的差别显而易见。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CAP抗血栓袜可避免手术期间不必要的输血。单独使用CAP抗血栓袜或结合IPC是预防神经外科患者发生DVT的有效方法,而且出现PTS的几率极低,甚至可避免PTS的产生。通常情况下,CAP抗血栓袜配合抗凝疗法、溶栓疗法以及手术疗法可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住院等治疗成本。CAP抗血栓袜使用方便、疗效明显、无痛苦感,且经济实惠,尤其适用于中、高风险患者,因此被较多的深静脉血栓患者所接受。

(3)、进口医用弹力袜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资质

10-3

  医用弹力袜的生产工艺、技术指标等要求严格,目前,美国和欧洲等少数厂家具有相关的专业生产能力和检测能力,其它国家和地区具有同等的专业生产技术者较少,也缺乏相应的专业压力检测设备。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无明确或统一的生产标准以及第三方权威性或强制性的质量检测标准,故而国产医用弹力袜的质量和行业水平有待提高。有的商家以“瘦腿袜”、“减肥袜”、“睡眠袜”加以宣传和炒作,以至于误导使用者。在选用医用弹力袜时,应仔细确认该产品或生产厂家的相关注册信息。凡是进口的医用弹力袜,应具有生产国的FDA相关认证资质,同时亦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检测合格的医疗器械注册资质,而不是省、市级的注册资质,否则可视为无资质产品。

(4)、CAP抗血栓袜的压力区

  CAP抗血栓袜以踝部压力为基准,结合下肢静脉瓣膜上强下弱的特点,采用上弱下强、渐进式加压方法(Graduated Compression),二者在压力组合上形成互补,从而保证静脉得以克服重力,顺利回流。

10-4

  CAP抗血栓袜的股下袜(含前开口袜)分为脚踝部、小腿中部、大腿中部共3个压力区,除此之外,足心足弓部、腘窝、大腿下部则为3个压力过渡区。膝下袜分为脚踝部、小腿中部2个压力区,足心足弓部1个压力过渡区。CAP抗血栓袜只有1组压力数值组合,1个压力等级,但拥有与患者的高矮胖瘦相互对应的各种尺寸,其压力数值与临床的科学数值相一致,连贯细致,平稳加压,在舒适的穿用过程中达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如果没有连贯准确的压力组合,也没有压力过渡区,且整体过紧,又厚又硬,将人为地阻碍静脉回流,加剧病情,护理效果适得其反。
(5)、CAP抗血栓袜的长短款式与适用范围

  CAP抗血栓袜分为膝下袜、股下袜、股下前开口袜3个种款式。根据静脉回流的基本原理,CAP抗血栓袜普遍采用足部全封闭的袋状结构,以保证踝部压力数值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另外,在足底即脚掌处备有观察孔,以便随时观察血流及肤色,也便于测量皮表温度。

 10-5

  选用CAP抗血栓袜时应尊重医生建议,或结合自身的患病情况予以判断。膝下袜适用于术后或平时可以略微走动的患者。若为术后卧床患者或长期卧床人群,则应选择大腿用的股下袜。因连裤袜不便于手术患者或长期卧床患者使用,所以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产品中基本没有连裤袜的款式。若为特殊腿型或大腿肥胖者,可使用专为特殊人群设计的CAP股下前开口袜。
  另外,露脚踝或露脚掌、脚趾等袜套或半截袜一般适用于运动员或运动量大的健康人群,不适用于深静脉血栓患者,尤其不适用于下肢手术、盆腔手术、腹腔手术、剖腹产手术等术后住院患者、ICU患者和长期卧床患者的深静脉血栓预防,切勿乱用,以免人为地增加静脉回流阻力,滞缓血液回流速度,加快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6)、医用弹力袜(CAP抗血栓袜)的渐进式加压原理与袜体的厚薄、松紧

  医用弹力袜(抗血栓袜)的加压原理是以踝部压力为基准,结合下肢静脉瓣膜上强下弱的特点,采用上弱下强、渐进式加压方法(Graduated Compression),将二者在压力组合上形成互补,从而保证静脉血液得以顺利回流。即,脚踝部压力最大,向上方越接近中枢,其压力就越弱,通过由强到弱的压力变化,推动静脉血液向心回流。

 10-6

  CAP抗血栓袜的厚薄、松紧通常是决定产品质量和压力精度的关键。抗血栓袜不是越厚越好,也不是越紧越好,而是在标准压力值下越薄越好。薄袜体可增加施压精度,为行业的发展方向。薄袜在穿用时的亲肤效果良好,活动时产生蠕动,可按摩、挤压腿部肌肤,加速静脉回流,同时也可以促进淋巴回流。袜体压力自下至上应呈整体扩散状,过渡区平缓流畅,可使腿部倍感舒适轻松。厚袜伸缩弹性差,硬而紧,直接影响各压力区、各过渡区旳压力精度。如果穿用时有皮肤肿胀、袜体箍腿痒痛,甚至行走艰难等不良感觉或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否则,因袜子过厚、过紧或压力数值错误、压力组合紊乱而进一步破坏已经病变的下肢静脉回流系统及组织功能,致使下肢尤其是小腿筋膜间室内压升高,间室内静脉产生淤血,动脉供血不足,容易造成肌肉坏死、神经麻痹,引发小腿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注1),并有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务必谨慎对待。

 
注1:小腿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筋膜间隔区即肌间隔,又称骨筋膜室,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所构成的包含肌肉和神经等组织的一种闭合间室,多见于四肢,尤其集中于前臂和小腿。筋膜间隔区综合征(OCS)是因创伤或过度劳损而促使间室内压上升,导致肌肉与神经干等软组织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等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又名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等,好发于前臂掌侧及小腿,尤其以小腿筋膜间隔区综合征最为多见。

  小腿筋膜间隔区的正常压力值约为10mmHg以下,其毛细血管的血管内压为20~30mmHg,因此,当小腿间隔区的内压超过30mmHg时,便有引发症状的危险。间隔区的内压达到55mmhg以上时,均可导致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与此相比,胫前静脉、动脉等粗大血管的内压约为100mmHg,均不受此影响。根据其缺血的不同程度,首先引发濒临缺血性肌挛缩,进而发展为缺血性肌挛缩,严重时则可形成坏疽。

 10-6-1

 
 
 

  小腿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又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主要因为小腿骨折、跌打损伤、剧烈扭挫伤、腓骨肌断裂等外伤因素,受伤后包扎、固定过紧等救治不当因素,以及过度饮酒、滥用药物导致的肢体挤压等人为因素而造成肌肉炎症或出血,小腿组织因此发生肿胀,引发间隔内压上升,致使肌肉缺血、缺氧,以至于破坏血液循环及组织功能。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肿痛、肤温升高、肢体苍白、感觉异常、肌无力、患肢远侧脉搏减弱或消失,即通常所说的缺血性肌挛缩的“5P”症状(Pain:疼痛;Paresthsia:感觉异常;Paralysis:麻痹;Pulseless:无脉;Pale:苍白)。慢性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主要因为过度劳损所引起的肌肉炎症,或频繁、重复的超强度运动所导致的肌肉肥大,急性损伤的治疗不当或恢复不完全,以及使用过硬、过紧、不合体、材质低劣或假冒伪劣的防护用品等因素造成肌肉损伤,导致间隔区内压上升,致使毛细血管堵塞、静脉淤血严重、动脉供血不足。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活动时小腿肌肉疼痛、僵硬、麻木,关节功能受限。慢性症状严重时,可发生与急性综合征相同的症状,也极易导致胫腓骨疲劳性骨折。

  急性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一经确诊,应立即实施筋膜切开减压术,阻断“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开放小动脉,消除缺血状态,促进静脉回流,从而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缺血性坏死,保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在慢性筋膜间隔区综合征发生期间,应立即停止运动,严禁使用紧腿袜或护膝、护腿等过紧、过硬的防护用具,保持静养状态,同时通过冷敷和肌肉胶布、消炎药物对患部实施降温消肿,舒缓肌肉,以达到消炎、减压、缓解疼痛、恢复正常血液循环的目的。另外,坚持伸趾、屈趾以及踝关节背伸、跖屈等肌肉拉伸锻炼,也可有效提高康复治疗效果。在病情严重期间,严禁抬高患肢和按摩患部,以防止降低局部血压,加重缺血症状。

(7)、CAP抗血栓袜和静脉曲张袜的区别

  CAP抗血栓袜与静脉曲张袜同属于医用弹力袜,但因其各部位的压力数值组合具有较大的不同,因此,其预防或护理的目的和效果也各不相同。

10-7

  静脉曲张袜分为3个以上不同的压力等级,其基准压力数值高低不等,是基于活动状态下针对预防或护理缺乏肌肉保护的浅层静脉曲张(如: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等)而设定的,应在活动状态下穿用。CAP抗血栓袜只有1个压力等级,其压力数值组合是基于静止或安静状态下,为保证深静脉血液得以正常回流所需要的适宜压力所设定的,具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功能,应在静止或静卧状态下穿用,适用于骨科、胸腔、腹腔、盆腔以及妇科、产科等大手术,尤其适用于有出血倾向及抗凝剂禁忌等患者,具有安全、方便、非侵入性的防护效果。
  由于对医用弹力袜的基本常识缺乏了解,所以有些患者甚至也有医护人员往往不加区别,混乱使用。切勿将静脉曲张袜等同于CAP抗血栓袜,并直接用于术后住院患者或久病卧床患者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否则容易引发心跳过速、呼吸困难或血液、淋巴液循环不畅以及其它并发症或医疗事故。

 
11、博道卡隆CAP抗血栓袜的尺寸测量方法

  医用弹力袜通常是以踝部压力为基准而选择相应的压力等级和尺寸型号。不同厂家生产的

  袜子其压力等级和尺寸多有不同。使用博道卡隆的测量方法选择合适的CAP抗血栓袜,可提高预防效果和穿用的舒适性。

 11-1

 
 

 11-2

12、博道卡隆CAP抗血栓袜尺码表

 

12-1

12-2

12-3

 


 
13、博道卡隆CAP抗血栓袜的穿用方法

 13

14、博道卡隆CAP抗血栓袜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本产品适用于腹腔、盆腔、下肢等外科手术,尤其适用于骨科大手术、妇科产科手术等住院患者以及ICU患者、长期卧床患者等
(2)、本产品不得用于腿部以外部位。请准确测量各部位的尺寸,选用合适的产品。
(3)、敏感体质者或穿用时出现疼痛以及红肿、瘙痒等皮肤过敏者应立即停用。
(4)、在恢复到健康水平之前,应持续穿用本产品。
(5)、有下列疾患或症状者请禁用或慎用本产品:
  皮炎、坏疽(腐烂)、静脉炎、开放性溃疡、皮肤移植或静脉血管结扎时;严重的动脉硬化或其他的血管局部缺血疾病、足背动脉搏动缺陷、大规模的肺源性下肢水肿、严重的糖尿病足等。
(6)、穿用时,每隔半小时通过观察孔检查足尖处的血流情况,并适度调整袜子的穿用位置,确认皮肤的正常状况。
(7)、洗涤时,请使用中性洗剤,不可干洗。
(8)、机洗时,请将本产品装入洗涤网内,慢水循环。
(9)、本产品在洗涤后,应置于通风阴凉处晾干,切勿烘干、熨烫。需漂白时,切勿使用含氯漂白剂。
(10)、请在阴凉、通风处保存本产品。


温馨提示:

  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博道产品或有更好的建议,可通过博道公司的网站或邮箱联系我们,以便共同研讨更多关于相关产品以及疾病的康复护理方面的知识。


  本文的文字、图片等均为原创,引用时请注明出处。对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作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静脉曲张的预防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