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LIST
| | 0411-82741620|
Language
X close
腰椎部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运动防护

腰椎部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2020-09-12

1、腰椎部的构造与功能:

  人体的脊柱由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1块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1块尾骨(由3~5块尾椎融合)和23个椎间盘及韧带、椎间小关节囊等相关软组织连接而成,共分颈、胸、腰、骶、尾5段,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脊柱自上而下又有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共4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方,胸曲和骶曲凸向后方。脊柱的弯曲不仅有利于直立姿势,更重要的是借助于椎间盘的连接,可增加脊柱弹性,减轻或化解行走、跳跃时所带来的冲击或震荡,减少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

腰椎部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腰椎位于脊椎的中下段,由5块腰椎骨和5个腰椎间盘组成,依靠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及小关节囊等相关软组织,上连胸椎,下接骶椎,与骶骨、尾骨和两侧的髂骨共同组成人体的中心。

  腰椎的椎骨分为椎体和椎弓2部分,椎体在前,椎弓在后,二者的连接部为椎弓根。椎弓由左、右椎弓板汇合而成,发出1个棘突、1对横突、1对上关节突和1对下关节突共7个突起。腰椎横断面呈肾形,椎弓与椎体相连形成的椎孔呈三角形。上下椎孔相连,形成椎管,内有脊髓和脊神经通过。腰椎是脊柱重要的承重节段,越靠近骶骨,腰椎骨的承重就越大,因此其椎体粗壮,上、下关节突粗大,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各棘突之间的间隙较宽,此处在临床上可作腰椎穿刺术。

  腰椎间盘位于两个椎体之间,呈封闭弹性球样体,由中心部的髓核、周围的纤维环和上下部透明软骨板组成。髓核是一种富有弹性的半液体胶状物质,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支撑性。纤维环由胶原纤维束的纤维软骨构成,纤维束相互斜行交叉重叠,使纤维环成为坚实的组织,能承受较大的弯曲和扭转负荷,具有极强的减震作用。软骨板厚约1mm,无血管、无神经,一面与纤维环紧密连接,另一面则连接椎体,可保护椎骨,缓冲压力,同时也是椎体和椎间盘之间交换液体和营养的部位。因腰椎是脊柱的重要承重节段,所以腰椎间盘比颈椎、胸椎等其它节段的椎间盘厚,最厚处约9mm,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在腰椎进行各种运动的过程中,腰椎间盘在保持脊柱腰段的高度和生理曲线、稳定椎体间距及缓冲减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腰椎部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腰部发达的肌肉组织对稳定腰椎、维持人体的直立具有重要的作用。腰背部至腰骶部浅层有全身最大的阔肌——呈直角三角形的背阔肌,深层有位于腰椎内外两侧强劲有力的的竖脊肌(髂肋肌、最长肌、棘肌)以及多裂肌、回旋肌、腰方肌、腰大肌等,腹前壁两侧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髂肌(髂腰肌)等。众多的肌肉与胸腰筋膜、肌腱、韧带等软组织协同椎骨和椎间盘,共同支撑人体的上半部,承担身体过半的重量。

  脊神经共有31对,其中腰段的脊神经共有5对。每一对脊神经均有一对前根和一对后根,前、后根相连于脊髓两侧。前根较细,属运动性。后根略粗,属感觉性,在椎间孔附近,有椭圆形膨大,称脊神经节。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为一条极短的神经干,感觉和运动纤维在干中混合,通过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出孔后即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

腰椎部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腰椎神经的前支粗大、无节段性,由第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和第1~3腰神经前支及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交织组成腰丛,位于腰椎两侧,腰大肌的深面,并由丛再分支形成股神经、闭孔神经而分布于相应的区域;由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与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的腰骶干以及骶、尾神经的前支编织形成骶丛,位于骶骨和梨状肌前面,分支分布于会阴部、臀部、股后部、小腿和足的肌肉与皮肤。后支则较细,经相邻椎骨横突之间向后行走,有肌支和皮支分布于腰椎棘突附近的短肌与长肌以及腰、臀部的皮肤,具有明显的节段性;第1~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除支配竖脊肌外,其皮支在竖脊肌外缘穿背阔肌腱膜,向下跨越髂嵴后部达臀上部皮下,又称为臀上皮神经。各脊神经后支的行程与椎间关节关系密切,且皆行于背部深肌的肌纤维或腱纤维之间。体育运动中常见因横突或关节突肥大、背部深肌或筋膜劳损、撕裂以及肌纤维、腱纤维或韧带的肿胀出血等原因致使张力增加,后支因而受压,最终导致腰背疼痛。

  另外,因脊髓短而椎管长,故而各节段的脊神经根在椎管内走行的方向和长短各有不同。颈神经根较短,行程近水平,胸部神经根斜行向下,而腰骶部的神经根则较长,在椎管内近乎垂直下行,并形成马尾。在脊髓圆锥以下的腰骶神经根称为马尾,由L2~5、S1~5及尾节发出的共10对神经根组成。在椎间孔内,脊神经的前方是椎间盘和椎体,后方是椎间关节及黄韧带,因此,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韧带增厚或骨化等病变以及椎骨骨折等常可刺激、压迫马尾神经而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

  腰段关节活动度较大,在臀部固定的条件下可前屈75~90°,后伸30°,左右侧弯各30~35°,旋转30~45°。整体而言,腰椎灵活度不如颈椎,稳定性不如胸椎,其活动范围与年龄成反比,随着年龄增长,腰椎的各个方向的活动范围也随之逐渐减小。

 
2、腰椎部运动损伤的种类、原因、症状及其治疗方法:

  在体育运动中,腰椎部损伤发生在专项训练中居多,体育比赛、身体素质训练等次之。腰椎经常受到外伤、体重、肌肉或筋膜、韧带的张力等影响,导致腰椎及腰椎间盘等相关软组织发生损伤,或因退行性改变和积累性劳损发展成为难以治愈的腰椎部伤病。与其他关节的运动损伤相同,腰椎部的运动损伤也有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之分。常见的急性运动损伤除骨折等外伤外,有闪腰、扭腰等急性腰痛、腰椎分离症、腰椎滑脱症等。腰部的慢性运动损伤则呈多样化,具有代表性的有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肌筋膜炎、腰臀肌筋膜炎、腰椎骨质增生、腰骶关节损伤、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骶髂关节炎、腰椎棘突骨膜炎、椎管狭窄症、腰椎小关节紊乱症以及马尾神经综合症等。

(1)、急性腰扭伤

  腰椎由5块腰椎骨和5个腰椎间盘组成,依靠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腰椎小关节囊等韧带组织、腰背部至腰骶部的背阔肌、竖脊肌、多裂肌、回旋肌、腰方肌、腰大肌和胸腰筋膜以及腹前壁两侧的腹直肌、腹斜肌、髂腰肌等众多肌肉、肌腱组织,上连胸椎,下接骶椎,共同支撑着人体的上半部,承担身体过半的重量。

腰椎部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腰椎是脊柱的重要承重节段,是活动性腰椎转变为固定性骶椎、前凸腰椎转变为后凸骶椎的过渡区中心,结构特殊、复杂,且经常处于运动状态,承受巨大的伸屈、侧弯、旋转和剪式应力,加之生理性前凸等特点,因此,腰椎部是闪腰、扭腰等急性腰扭伤的易发部位。

  闪腰、扭腰等腰扭伤是腰椎部较为常见的急性运动损伤,主要是腰背、腰骶、骶髂等部位的肌肉、肌腱、筋膜、腰椎间盘、腰椎小关节囊、关节软骨、韧带、骨膜及神经等相关软组织因外力作用突然受到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急性撕裂伤,又称“岔气”、“急性腰痛”等,常发生于滑倒或跌倒、撞击、跑步、跳跃、急闪身体或突然提拉、搬抬重物等腰部肌肉瞬间强力收缩时,致使腰部运动不协调,破坏腰部正常的生理功能。

腰椎部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急性腰扭伤具体又可分为腰背部的竖脊肌(髂肋肌、最长肌、棘肌)、多裂肌、腰大肌等腰肌损伤或扭伤,附着于各椎骨棘突上的棘上韧带损伤,位于相邻的两个棘突之间的棘间韧带损伤,具有支持、限制、包容和分隔作用的胸腰深筋膜、浅筋膜损伤(胸腰筋膜损伤),相邻椎体上下关节突构成的关节突关节即腰椎小关节损伤或紊乱等。

  急性腰扭伤可发生在田径、各种球类、体操、举重、摔跤、拳击、武术、柔道、水上、冰雪、越野、杂技、舞蹈等众多的运动竞技以及表演项目中。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扭伤后腰部单侧或两侧瞬间出现剧痛,呈持续性,次日可因局部出血、肿胀,疼痛更为严重;腰部活动受限,无法俯、仰、扭转或直腰,甚至站立困难;咳嗽、打喷嚏、大小便时可使疼痛加剧,无法久坐,压痛感明显;严重者可造成韧带撕裂或棘突上剥离,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或隐性脊椎裂,致使腰部整体处于疼痛和僵硬状态。

  急性腰扭伤通常不需要手术治疗,发生扭伤时应停止运动,立即进行冷敷处理,并及时接受正规诊治,注意静养休息。在进行理疗、痛点封闭、口服消炎止痛药物、推拿按摩、外敷药膏等常规治疗或护理的同时,应持续穿用专业性强的腰部固定带等运动护腰支具,以物理施压和固定方式,增强腹腔压力,减轻腰椎承重,稳定腰椎关节的生物力学结构,限制腰椎过伸展,通过提升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缓解或减轻因腰肌、韧带、筋膜等软组织损伤所带来的疼痛感,有效提高日常运动防护和腰椎功能的康复护理效果。

  在扭腰、闪腰等急性腰痛、腰扭伤的护理过程中,不宜使用钢板等硬质支具紧固腰部,而应使用松紧适度的透气性软质护腰对腰腹部施压和固定,通过增强腹腔压力而稳定腰椎结构,减轻患部负担,从而为腰背部的肌肉锻炼提供有效的保障。如果对腰部固定过度或过紧,不但会阻碍腰背部相关肌肉组织的恢复性锻炼,也会增加腰椎关节疲劳,导致肌肉僵硬、萎缩,甚至加剧腰痛,影响正常的治疗与康复。

另外,应该注意区别热敷和冷敷的使用。热敷一般适用于因慢性劳损、关节炎症等引起的诸如腰腿疼痛等慢性病症,其主要作用是促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增加身体代谢速率,便于吸收淤血和渗出液,具  有舒筋活血、恢复韧带及肌肉弹性、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冷敷则适用于急性软组织损伤,可局部降低体温,刺激交感神经,收缩毛细血管,减轻血管充血或出血,并能降低代谢率、延缓神经传导,具有消肿化瘀、止血止痛、缓解痉挛的作用。热敷和冷敷的作用正好相反,不可同时使用。一般情况下,当韧带撕裂、肌肉拉伤等软组织急性损伤时,应立即予以冷敷处置,止血消肿,而严禁热敷,以避免血管扩张、增加血液渗出量。热敷应在急性损伤后2-3天,且待伤势稳定后方可实施。

(2)、腰肌劳损

  腰椎位于脊椎的中下段,由5块腰椎骨和5个腰椎间盘依靠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等韧带组织和腰椎小关节及其关节囊等连接而成。覆盖于腰背部、腰骶部的背阔肌和腰椎内外两侧的竖脊肌、多裂肌、回旋肌、腰大肌、腰方肌以及腹前壁两侧的腹直肌、腹斜肌、髂肌(髂腰肌)等众多的肌肉及其筋膜组织,协同腰椎上连胸椎、下接骶椎,与骶骨、尾骨和两侧的髂骨共同组成人体的中心。

腰椎部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腰椎是脊柱的重要承重节段,是活动性腰椎转变为固定性骶椎、前凸腰椎转变为后凸骶椎的过渡区中心,结构特殊复杂,且经常处于运动状态,承受巨大的伸屈、侧弯、旋转和剪式应力,加之生理性前凸等特点,因此,腰椎部是各种急、慢性伤病的易发部位。

  腰肌劳损是腰部具有代表性的慢性损伤,又可称为功能性腰痛,腰部软组织劳损等,主要是指腰背部、腰骶部长时间处于紧张、疲劳状态,引发相关部位的肌肉、肌腱、韧带、筋膜、骨膜、腰椎小关节囊及其关节软骨等软组织频繁受损,并出现微小的撕裂性损伤,进而发生纤维化改变,造成纤维样组织增多、收缩,最终挤压局部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而出现疼痛。也有因闪腰、急性腰扭伤后失治、误治以及反复多次损伤或劳逸不当、不良运动姿势等最终转变成慢性劳损。其中,竖脊肌、多裂肌、腰大肌这3组肌肉组织在腰部活动中负担最大、受累最多,是腰部最容易发生劳损的部位。

腰椎部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通常情况下,腰部肌肉、韧带等慢性劳损往往累及腰背部、腰骶部的深、浅胸腰筋膜(腰背筋膜),或因胸腰筋膜单独受损、发炎、钙化而累及其所包容的肌肉、肌腱、骨膜、神经等软组织,故而腰肌劳损与腰背肌筋膜炎、腰臀肌筋膜炎十分相似,如果不进行腰椎磁共振成像鉴别,而只单纯从表象上判断,将很难区分。

  腰肌劳损多发生于田径、各种球类、体操、举重、摔跤、拳击、柔道、武术、游泳、跳水、水上、冰雪、越野等众多的运动项目以及舞蹈、杂技等表演性项目,在慢性腰痛伤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腰背部或腰骶部弥漫性酸痛、麻木发凉、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疲劳时疼痛加剧,休息后症状减轻;并与天气变化有关,气温过低或湿度太大都可促发或加重疼痛。腰肌劳损在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均显著加重,腰部活动受限,日积月累,可使肌纤维变性,甚而少量撕裂,形成疤痕或纤维索条或粘连,故而又称慢性腰肌劳损或腰部软组织劳损。单纯性腰肌劳损的压痛点常位于棘突两旁的骶棘肌处,或髂嵴后部或骶骨后面的腰背肌止点处,若伴有棘间、棘上韧带损伤,压痛点则位于棘间、棘突上。

  腰肌劳损等慢性腰痛基本无需手术治疗,通过护具固定、温热疗法、口服消炎止痛药物、痛点封闭、理疗、推拿按摩、针灸、运动疗法等基本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伤病期间,应注意休息,切忌带伤训练。视自身状况而调整运动量,同时应持续穿用专业性强的腰部固定带等运动护腰支具,以物理施压和固定方式,增强腹腔压力,减轻腰椎承重,稳定腰椎关节的生物力学结构,限制腰椎过伸展,通过提升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减少因腰椎部软组织慢性劳损所带来的疼痛和不适,提高日常运动防护和康复护理效果。

  在腰肌劳损等慢性腰痛的防护过程中,不宜使用钢板等硬质支具紧固腰部,而应使用松紧适度的透气性软质护腰对腰腹部施压和固定,通过增强腹腔压力而稳定腰椎结构,减轻患部负担,从而为腰背部的肌肉锻炼提供有效的保障。如果对腰部固定过度或过紧,不但会阻碍腰背部相关肌肉组织的恢复性锻炼,也会增加腰椎关节疲劳,导致肌肉僵硬、萎缩,甚至加剧腰痛,影响正常的治疗与康复。

  另外,应该注意区别冷敷和热敷的使用。冷敷适用于诸如肌肉或筋膜拉伤、韧带撕裂等急性软组织损伤,可局部降低体温,刺激交感神经,收缩毛细血管,减轻血管充血或出血,并能降低代谢率、延缓神经传导,具有消肿化瘀、止血止痛、缓解痉挛的作用。热敷适用于因慢性劳损、关节炎症等引起的诸如腰腿疼痛等慢性病症,其主要作用是促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增加身体代谢速率,便于吸收淤血和渗出液,具有舒筋活血、恢复韧带及肌肉弹性、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一般情况下,慢性腰肌劳损、慢性腰椎关节炎症或急性腰部损伤后2-3天,且伤势稳定后,应使用热敷,而不是冷敷。冷敷和热敷的作用正好相反,不可同时使用。

(3)、腰椎间盘突出症

  人体的脊柱分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共5个节段。腰椎节段由5块腰椎骨和5个腰椎间盘组成。腰椎间盘位于腰椎的上下两个椎体之间,呈封闭弹性球样体,由中心部的髓核、周围的纤维环和椎体的上、下部透明软骨板组成。髓核为乳白色半透明胶状物质,位于纤维环中间,富于弹性,含水量极高,成人约为80%,且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其形态可随脊柱重心的不同而改变。纤维环由胶原纤维束的纤维软骨构成,位于椎间盘的四周,依靠纤维束相互斜行交叉重叠,使纤维环成为坚实的组织,能承受较大的弯曲和扭转负荷。软骨板为上、下两面透明软骨,覆盖于椎体上、下面骺环中间的骨面,与纤维环共同将髓核密封起来,组成椎间盘。

腰椎部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腰椎间盘是腰椎的核心,支撑着上下椎骨,并与后侧的左右2个腰椎小关节(关节突关节)形成稳固的三角构造,确保腰椎的稳定。因为腰椎是脊柱重要的承重节段,所以腰椎间盘与其它节段的椎间盘相比普遍较厚,最厚处约为9mm。腰椎间盘凭借着腰背肌的良好功能而极具稳定性,且富有弹性和韧性,可承受较大的弯曲和扭转负荷,在保持脊柱腰段的高度和生理曲线、稳定椎体间距及缓冲减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腰椎长期处于频繁、复杂的运动状态,再加上腰段的生理弯曲呈前凸状,所以腰椎间盘很容易同时受到损伤,导致其发生膨出、突出甚至脱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由此而引发腰椎部一系列的疼痛症状。

  腰椎间盘损伤的代表病症即腰椎间盘突出症(lu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LIDP),是腰椎部常见的运动伤病之一,主要因其自身积累性运动损伤的增加、退行性改变和长期劳损、解剖弱点以及诱发等因素而发病。随着新旧伤病的积累,年龄的增长,腰背肌力量逐渐衰退,腰椎骨性结构及椎间盘所受的应力随之增加,使腰背肌过度劳损,腰椎关节活动度受限,生理曲度渐失。椎间盘长期、反复地承受前屈后伸、左右屈曲和旋转等挤压,纤维环因此由内向外产生裂隙,日积月累,裂隙不断加大,纤维环逐渐变薄变弱。椎间盘本身缺乏血液供应,修复能力差,承压后则向周边膨出,椎体间隙因此随之变窄,韧带松弛,椎体间活动度增大。在此基础上,因较重的外伤或反复多次的轻度外伤、日常活动等致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时,均可促使已发生退变或积累性损伤的纤维环进一步破裂,导致已变性的髓核组织由纤维环软弱处或破裂处突出,直接刺激或压迫椎管、神经根、马尾神经、血管等组织,最终引发腰痛等相关的临床症状。

腰椎部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大致可分为突出前期、突出期和突出晚期3个阶段。腰椎节段本身呈生理性前凸,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前厚后薄,以及纤维环前侧的前纵韧带较为强大,后侧的后纵韧带较为薄弱等生理特点,在构造上容易致使椎间盘向后造成挤压、破裂。椎间盘的纤维环浅层断裂为膨出,深层断裂为突出。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的方向和部位,可分为旁侧型突出和中央型突出2大类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病时呈撕裂样放射性剧痛,并沿臀后部坐骨神经向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放射至足跟、足背部及脚趾;关节活动度明显受限,屈膝卧床休息后疼痛减轻;活动或咳嗽、打喷嚏、排便时促使脑脊液压力增高,均可加剧疼痛或放射痛。病程较长者因其椎间盘本身和临近结构发生各种继发性病理变化,突出物纤维化或钙化,椎间盘整体退变,所以下肢常有放射痛,合并麻木等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治疗上多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如护具固定、外用或口服药物、理疗、推拿按摩、痛点封闭、牵引等。非手术疗法一般适用于年轻、病程较短、症状较轻以及无明显椎管狭窄者,多数可以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原理并非将退变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完全恢复至原位,而是通过改变椎间盘组织与受压神经根的相对位置或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舒缓神经根的粘连,消除神经根的炎症,从而改善腰痛症状。症状严重者、非手术疗法无效者以及合并马尾神经受压、单根神经根麻痹且伴有肌肉萎缩或肌力下降、合并椎管狭窄者可行常规开放术、椎间盘镜微创手术、经皮穿刺的切吸术等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较为常见的运动伤病,俗称“腰突”,是在腰椎退行性变基础上积累伤所致,而积累伤又加重椎间盘的退变。腰椎间盘突出易发于腰椎下端,其中L4~L5约占20%,而最靠近骶骨、承受人体多半重量的L5~S1(腰骶关节)则占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的50%。据不完全统计,超过7成以上的腰椎病都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关,可引发坐骨神经痛、肌肉瘫痪、足下垂、马尾神经综合征,也直接或间接导致腰椎管狭窄症与腰椎滑脱症、腰椎分离症的发生。

  为了避免和减少腰椎间盘突出带来的伤病困扰,防患于未然,在日常健身、专项训练、比赛过程中,应加强腰椎部的运动保护。在伤后或术后康复治疗期间,应减少运动,注意休息和腰部保暖,为配合常规性治疗,确保功能性锻炼的顺利进行,可持续使用专业性强的腰部固定带等护腰支具,通过物理施压和固定方式,增强腹腔压力,矫正患部的生物力学结构,限制腰椎的过伸展,减轻腰椎间盘承重,稳定腰椎关节,提高腰椎部的日常运动防护和康复护理效果。

  除手术患者以外,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导致的腰部疼痛不宜使用钢板等硬质支具紧固腰部,而应使用松紧适度的透气性软质护腰对腰腹部施压和固定,通过增强腹腔压力而稳定腰椎结构,减轻患部负担,从而为腰背部肌肉锻炼提供有效的保障。从表面看,硬质支具可将腰部固定得又紧又牢,但实则容易增加腰部疲劳,导致肌肉等软组织僵硬甚至萎缩,反而会因此遗失治疗时机,加重病情,效果适得其反。

(4)、腰椎滑脱、分离症

  腰椎位于脊椎的中下段,由5块腰椎骨和椎间盘组成,其椎体粗壮,上、下关节突粗大,关节面呈矢状位。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椎弓与椎体相连,形成呈三角形的椎孔。上下椎孔相连,形成椎管,内有脊髓和脊神经通过。腰椎以腰椎间盘为核心,支撑上下椎骨,并与其后侧的左右2个腰椎小关节(关节突关节)形成稳固的三角构造,依靠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腰椎小关节囊等韧带组织和腰背部、腰骶部的胸腰筋膜、背阔肌、竖脊肌、多裂肌、回旋肌、腰方肌以及腹前壁两侧的腹直肌、腹斜肌、髂腰肌等众多肌肉、肌腱组织,上连胸椎,下接骶椎,与骶骨、尾骨和两侧的髂骨共同组成人体的中心。

  腰椎是脊柱的重要承重节段,是活动性腰椎转变为固定性骶椎、前凸腰椎转变为后凸骶椎的过渡区中心,结构特殊、复杂,且经常处于运动状态,承受巨大的伸屈、旋转和剪式应力,加之生理性前凸等特点,因此,腰椎的稳定性时常受到冲击,容易发生诸如腰椎滑脱或腰椎分离等等急、慢性伤病。

腰椎部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腰椎滑脱症是腰椎因先天性因素或外伤、运动劳损、椎间盘突出、退变等因素致使腰椎不稳,发生上位椎体与下位椎体部分或全部滑移的现象。腰椎分离则多因腰椎发生滑脱时,椎弓根或关节突间骨质失去连续性,在瞬间爆发力的作用下,造成峡部崩裂不连,又称为峡部裂或椎弓崩裂,导致相邻椎体骨性连接异常,多属于疲劳性骨折。

  腰椎滑脱最常见的部位是L4~L5及L5~S1,其中L5椎体发生滑脱的比率超过80%。腰椎滑脱的同时,常伴有腰椎峡部崩裂(腰椎分离)。腰椎峡部是指上、下关节突之间的狭窄部分,此处骨质结构相对薄弱,容易发生骨折。腰、骶椎交界处是腰椎生理前凸与骶椎生理后凸的转折点,上方腰椎呈前倾状,下方骶骨则呈后倾状,腰骶椎处的重力因此自然形成向前的分力,使L5有向前滑移的倾向。而L5下关节突和周围关节囊、韧带可限制此项滑移倾向,从而使L5峡部处于两种力量的制衡点,这也是L5峡部极易崩裂、发生腰椎分离的最大原因。

  腰椎滑脱症是体育运动中较为常见的腰椎部运动损伤,多发生于各种球类运动、冰雪运动、水上运动、田径、举重、体操、摔跤、柔道等运动项目中。腰椎滑脱通常引起腰骶部疼痛及坐骨神经受累、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滑脱严重时,马尾神经受损,可出现下肢乏力、鞍区麻木及大小便功能障碍。峡部崩裂后,腰部凹陷,腰后部有台阶感,棘突压痛,腹部前凸,甚至躯干缩短、走路时出现左右摇摆,导致腰椎部功能障碍,常合并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椎管狭窄、腰椎退行性侧弯等腰椎退变性疾病,严重影响训练、比赛乃至日常活动。

  腰椎滑脱症多以冷敷、护具固定、理疗、口服消炎止痛药物、痛点封闭、推拿按摩、针灸、外敷药贴等保守治疗和护理为主,对于严重者,如伴有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而出现下肢根性放射痛及间歇性跛行、或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等症状者,可进行神经减压术、脊柱融合术、腰椎滑脱复位术、脊柱内固定术、峡部关节修复术等手术治疗。严禁对峡部崩裂不连或腰椎滑脱者进行牵引治疗,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在伤后、术后康复期间,为配合常规性治疗,确保功能性锻炼的顺利进行,可持续使用专业性强的腰部固定带等运动护腰支具,以物理施压和固定方式,增强腹腔压力,矫正受损腰椎部位的生物力学结构,提升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稳定腰椎关节,限制腰椎的过伸展,减轻或缓解因腰椎滑脱对其周围软组织所造成的损伤和炎症,提高腰部的日常运动防护和康复护理效果。

  除手术患者以外,因腰椎滑脱或分离症所导致的腰部疼痛不宜使用钢板等硬质支具紧固腰部,而应使用松紧适度的透气性软质护腰对腰腹部施压和固定,通过增强腹腔压力而稳定腰椎结构,减轻患部负担,从而为腰背部肌肉锻炼提供有效的保障。从表面看,硬质支具可将腰部固定得又紧又牢,但实则容易增加腰部疲劳,导致肌肉等软组织僵硬甚至萎缩,反而会因此遗失治疗时机,加重病情,效果适得其反。

(5)、腰背肌筋膜炎

  筋膜与腱鞘、滑囊同为肌肉(骨骼肌)的辅助结构,可分为浅筋膜、深筋膜。浅筋膜位于皮肤深面,是一层含有脂肪成分的疏松结缔组织。通常所说的筋膜是指位于浅筋膜的深层、包被在每块肌肉周围的深筋膜,其深入各群肌肉之间,形成肌间隔,并与骨膜相连。

腰椎部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腰背筋膜又称胸腰筋膜,由纵行的结缔组织纤维编织而成,在腰部共分为3层,即浅层、中层、深层。胸腰筋膜浅层位于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深面,覆盖于竖脊肌后侧。中层位于竖脊肌与腰方肌之间,向上起于第12肋,向下止于髂嵴,内侧附着于横突,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浅层相汇合,成为腹肌的起始腱膜。深层位于腰方肌前侧,与前方的腰大肌筋膜相续,参与组成腹内筋膜。腰大肌筋膜与髂肌筋膜组成髂腰筋膜,包被腰大肌和髂肌,向下续于股骨小转子处。胸腰筋膜可分隔腰背部、腰骶部的肌肉组织,保证其所包容的肌肉、神经、血管等相关软组织在彼此同等条件下工作,共同稳定腰椎及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维持腰部的正常活动,同时具有潴留脓液、限制炎症扩散的功能。

  腰部承担人体60%以上的体重,除腰椎以外,没有其他任何骨性支撑,结构比较特殊,而腰背部,腰骶部的筋膜和肌肉等软组织既要保护腰椎这一骨性结构,又必须同时承受人体在各项运动中产生的屈伸、侧弯和旋转等巨大应力,加上腰椎生理性前凸等特点,因此,包容该部位肌肉组织的腰背肌筋膜(胸腰筋膜)非常容易受到急性或慢性损伤,导致一些列腰腿疼痛症状的发生。

腰椎部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腰背肌筋膜炎是腰部具有代表性的慢性运动损伤之一。筋膜的基本成分是基质(流体物质)、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具有相应的强度和独特的流动性及弹性。腰背部、腰骶部长时间处于紧张、疲劳状态,可引发相关部位的深、浅筋膜频繁受损,出现微小的撕裂性损伤。运动前的热身不足、技术动作不规范、长期不变的单一运动姿势以及寒冷、阴湿等因素,均不可避免地破坏筋膜特有的液体性柔韧度,导致其局部僵硬缺血、挛缩、粘连或增厚、钙化,引发无菌性炎症,进而刺激或损伤末梢神经。筋膜所发生的纤维化改变、纤维样组织的增多和收缩均可累及其所包容的肌肉、肌腱以及相关的骨膜、韧带、腰椎小关节囊等其他软组织,进而挤压局部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而出现疼痛。另外,也有因闪腰、扭腰等急性腰扭伤后失治、误治,以及反复多次损伤、外伤、年龄增长等原因而持续损伤筋膜等软组织,最终转变成慢性肌筋膜炎症。

  腰背肌筋膜炎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腰背部或腰骶部弥漫性钝痛、麻木发凉、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晨起、长时间不活动、活动过度或疲劳时疼痛加剧,休息后症状减轻。在急性发作时症状显著,腰部活动受限。筋膜炎的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气温低或湿度大均可导致筋膜收缩变硬,引发或加重病情。由于筋膜内的末梢神经远远多于肌肉的数倍以上,所以筋膜炎所带来的疼痛感也明显大于肌肉损伤。筋膜炎症部位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可引起放射性疼痛。日积月累,可使肌纤维变性,甚而少量撕裂,局部可触及结节状或条索状改变,因此,腰背肌筋膜炎又被称为腰背肌筋膜纤维织炎。

  腰背肌筋膜炎与慢性腰肌劳损在症状上十分相似。前者为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后者为肌肉的慢性劳损。二者同为腰部慢性疾病,如果不从其组织结构予以鉴别,而仅从症状上则很难区分。筋膜包被肌肉组织,结合密切,在功能上几乎可视为同一整体。肌肉收缩时牵拉筋膜,筋膜同时将力传递至骨和其他组织而完成相关运动。与肌肉不同的是,筋膜在多数情况下会同时受力于不同方向,因此,筋膜比肌肉等软组织更容易受到损伤而发生炎症。通常情况下,腰背肌筋膜炎容易引发腰肌劳损,而慢性腰肌劳损也容易导致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生。

  腰背肌筋膜炎多发生于各种球类、田径、体操、举重、摔跤、柔道、武术、游泳、跳水、水上、冰雪等众多的运动项目以及舞蹈、杂技等表演性项目,在慢性腰痛伤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腰背肌筋膜炎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腰背肌筋膜损伤若治疗不当,容易转化为慢性腰背肌筋膜炎,引发或加重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腰椎劳损或增生等疾病,增加治疗难度。腰背肌筋膜炎基本无需手术治疗,通过护具固定、温热疗法、口服消炎止痛药物、理疗、痛点封闭、推拿按摩、针灸、运动疗法等基本可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在伤病或急性期间,应注意休息,加强腰部保暖,防止受凉,切忌带伤训练。视自身状况而调整运动量,同时应持续穿用专业性强的腰部固定带等运动护腰支具,以物理施压和固定方式,增强腹腔压力,减轻腰椎承重,稳定腰椎关节的生物力学结构,限制腰椎过伸展,通过提升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减少因腰背部和腰骶部筋膜损伤所带来的疼痛和不适,提高日常运动防护和康复护理效果。

  在腰背肌筋膜炎等慢性腰痛的防护和护理过程中,不宜使用钢板等硬质支具紧固腰部,而应使用松紧适度的透气性软质护腰对腰腹部施压和固定,通过增强腹腔压力而稳定腰椎结构,减轻患部负担,缓解腰背肌筋膜的张力,从而为腰背部肌肉锻炼提供有效的保障。如果对腰部固定过度或过紧,不但会阻碍腰背部相关肌肉组织的恢复性锻炼,也会增加腰椎关节疲劳,导致肌肉僵硬、萎缩,甚至加剧腰痛,影响正常的治疗与康复。

  另外,应该注意区别冷敷和热敷的使用。冷敷适用于诸如肌肉或筋膜拉伤、韧带撕裂等急性软组织损伤,可局部降低体温,刺激交感神经,收缩毛细血管,减轻血管充血或出血,并能降低代谢率、延缓神经传导,具有消肿化瘀、止血止痛、缓解痉挛的作用。热敷适用于因慢性劳损、关节炎症等引起的诸如腰腿疼痛等慢性病症,其主要作用是促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增加身体代谢速率,便于吸收淤血和渗出液,具有舒筋活血、恢复韧带及肌肉弹性、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一般情况下,腰背肌筋膜炎、慢性腰椎关节炎症或急性肌筋膜、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后2-3天,且伤势稳定后,应使用热敷,而不是冷敷。冷敷和热敷的作用正好相反,不可同时使用。

(6)、腰椎骨质增生

  腰椎由5块腰椎骨和5个腰椎间盘组成,位于脊柱的中下部。因为腰椎是脊柱的重要承重节段,所以不仅腰椎间盘均比颈、胸等其他节段的更加厚实,而且腰椎的椎体也较为粗壮,上、下关节突粗大,棘突宽而短,呈板状。各椎体依靠具有强大抗压能力的腰椎间盘和其周围的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以及腰椎小关节囊等相关软组织,上连胸椎,下接骶椎,与骶骨、尾骨和两侧的髂骨共同组成人体的中心。

  腰部承担身体过半的重量,是活动性腰椎转变为固定性骶椎、前凸腰椎转变为后凸骶椎的过渡区中心,结构复杂,且经常承受巨大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旋转和剪式应力,加之生理性前凸等特点,因此,腰椎部是骨质增生等慢性伤病的易发部位。

腰椎部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腰椎骨质增生是腰椎部相关软组织发生钙化而导致的慢性损伤,在运动伤病中较为常见,即通常所说的骨刺。长期高强度训练的积累性劳损、运动姿势不良、急性腰扭伤的久治不愈、慢性腰肌劳损及腰部运动外伤的影响等因素均可导致腰椎及周围软组织的生理功能提前退化,腰椎间盘逐渐失去水份,纤维环松弛向周边膨出,椎体间隙变窄,韧带松弛,椎体间活动度增大,随之在椎体边缘出现微小的、反复的、积累性损伤,导致微小的局部出血及渗出并逐步钙化,从而在椎体上下缘出现骨的增生性反应。腰椎骨质增生多呈“唇样骨质增生”,也可相互融合形成“骨桥”。关节突的骨质增生又将导致椎间孔进一步狭窄,从而增加神经根受压。

  腰椎骨质增生与腰椎退行性变、椎间盘突出具有直接关系,是一种慢性、进展性关节病变,以第3、第4腰椎致病居多。其早期症状为软组织酸胀疼痛、僵硬,易疲劳,甚至弯腰受限;随着增生的加重,则腰部僵硬、活动受限、疼痛无力;当增生物刺激或压迫脊神经,则可引起腰部的放射痛,也可以出现腰腿痛及下肢麻木。椎体前缘增生及侧方增生时,可压迫刺激附近的血管及植物神经产生机能障碍。反复腰痛且长时间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极易合并关节退变和骨质增生,严重影响训练水准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正常发挥。

  腰椎骨质增生在治疗上多以理疗、护具矫正、口服或外敷药物、注射、推拿按摩、牵引等非手术疗法或护理为主。骨质增生的治疗目的并非消除增生的骨质,而是消除增生的骨质周围的无菌性炎症。对于神经根受压等严重者、病程长以及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者,可行微创治疗术等手术治疗。

  为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竞技状态,在日常健身运动、专项训练、竞技比赛过程中,应时刻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对腰椎部的运动保护。在腰椎骨质增生的伤病期间或术后康复期间,为配合常规性治疗,确保功能性锻炼的顺利进行,应持续使用专业性强的腰部固定带等运动护腰,通过增强腹腔压力,矫正患部的生物力学结构,减轻腰椎承重,避免因不良姿势而继续施力于增生部位,抑制骨质增生的形成,提高腰椎部的日常运动防护和康复护理效果。

  除手术患者以外,因腰椎骨质增伤所导致的腰部疼痛不宜使用钢板等硬质支具紧固腰部,而应使用松紧适度的透气性软质护腰对腰腹部施压和固定,通过增强腹腔压力而稳定腰椎结构,减轻患部负担,从而为腰背部肌肉锻炼提供有效的保障。从表面看,硬质支具可将腰部固定得又紧又牢,但实则容易增加腰部疲劳,导致肌肉等软组织僵硬甚至萎缩,反而会因此遗失治疗时机,加重骨质增生,效果适得其反。

(7)、第3腰椎横突综合症

  腰椎由5块腰椎骨和5个腰椎间盘组成,位于脊椎的中下部。作为脊椎重要的承重节段,腰椎的椎体粗壮,上、下关节突粗大,关节面呈矢状位,棘突宽而短,呈板状。腰椎以腰椎间盘为核心,支撑上下椎骨,并与其后侧的左右2个腰椎小关节(关节突关节)形成稳固的三角构造,依靠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腰椎小关节囊及其内外、两侧的背阔肌、竖脊肌、多裂肌、回旋肌、腰大肌、腰方肌以及腹前壁两侧的腹直肌、腹斜肌、髂腰肌等众多的肌肉和胸腰筋膜,上连胸椎,下接骶椎,与骶骨、尾骨和两侧的髂骨共同组成人体的中心。其中,第3腰椎位于5个腰椎生理性前凸的顶点位置,是腰椎体前屈、后伸、左右旋转活动的中心枢纽,解剖位置极为重要。

  第3腰椎的横突在5个腰椎中最为细长,且水平位伸出,附近有血管神经束经过,是腰方肌、腰大肌、竖脊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骶棘肌等诸多肌肉以及腰背筋膜(胸腰筋膜)中层的起点或止点,也是腰椎中承受力学传递的重要部位。过长的第3腰椎横突在外力作用下受到反复牵拉,极易引起该处附着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撕裂、出血、瘢痕粘连、筋膜增厚挛缩,致使血管、神经束受摩擦、刺激和压迫而出现腰臀部局部性疼痛,即第3腰椎横突综合症候群。因其功能和位置特殊,受力点众多,所以第3腰椎也容易发生腰椎压缩性骨折。

腰椎部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第3腰椎横突综合症是腰部运动损伤中常见的慢性腰痛或腰臀疼痛伤病,与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或腰背肌筋膜炎、腰臀肌筋膜炎等腰部软组织损伤同属于腰肌筋膜性劳损,多发于田径、摔跤、柔道、拳击、举重、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以及其他对抗性激烈的运动项目。因其以第3腰椎横突部明显压痛为特征,腰神经后外侧支在穿过病变部位时受到卡压,故而又名“卡压综合症”。其主要症状为腰臀部酸痛,活动受限,疼痛可达臀部及大腿前方;腰部后仰不痛,向对侧弯腰受限;按压时,因刺激第2腰神经分支所引起的放射痛可达大腿及膝部。

  第3腰椎横突综合症在治疗上多以保守疗法为主,尽量避免按摩治疗。伤痛期间应注意休息,可接受温热疗法、痛点封闭、外敷或口服消炎镇痛药物等保守疗法或护理,急症时可使用冷敷处置。对保守疗法无效者或病情严重者、长期反复再发不能治愈者,可考虑手术切除过长的横突尖及周围的炎性组织。在训练、比赛或伤后的常规康复治疗期间,应持续使用专业性强的腰部固定带等护腰支具,通过多层次的物理施压与固定方式,增强腹腔压力,稳定腰部的生物力学结构,限制腰椎过伸展,矫正不良姿势,借助于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减轻或消除卡压,提高患部的康复护理效果。

  除手术患者以外,因第3腰椎横突综合症所导致的腰部疼痛不宜使用钢板等硬质支具紧固腰部,应使用松紧适度的透气性软质护腰对腰腹部施压与固定,通过增强腹腔压力而稳定腰椎结构,减轻患部负担,从而增加腰背部肌肉锻炼的防护效果。从表面看,硬质支具可紧固腰部,但实则容易增加腰椎关节疲劳,导致肌肉等软组织因无法活动而发生僵硬甚至萎缩,反而会因此遗失治疗时机,加重病情,效果适得其反。

(8)、腰骶关节损伤

  人体的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共5个节段组成,腰骶关节位于腰椎节段的最下方与骶椎节段的最上方,即第5腰椎和骶骨(第1骶椎上面的卵圆形骨面)之间。因腰骶关节是脊柱最大的承重关节,也是脊柱吸收来自地面冲击力的重要部位,所以第5腰椎的椎体粗壮,椎间盘也最为厚实。其下方的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底朝上,尖向下,是连接第五腰椎和尾骨的中间点,与左右髂骨形成骶髂关节,构成环状骨盆结构,成为脊柱稳固的根基。骶骨两端分别有4对骶前孔和骶后孔,与骶管相通,骶神经前、后支均由此处通过。

  腰骶关节形成角度约为120°,是活动性腰椎转变为固定性骶椎、前凸腰椎转变为后凸骶椎的中心点,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其下方骨盆的稳定性。此处结构特殊复杂,关节多达20余个,且活动多,负重大,时常承受巨大的伸屈、侧弯、旋转和剪式应力,所以腰骶关节也是各种急慢性运动损伤的易发部位。

腰椎部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腰骶关节损伤多以慢性劳损为主。当受力超出其代偿能力和关节活动度时,椎间盘、小关节、骨骼、肌肉、韧带等相关组织便不可避免地出现关节受限,并产生退变,从而造成腰骶关节的软、硬组织产生积累性损伤和炎症,导致腰骶关节损伤的发生。当弯腰持重,背伸肌和臀大肌大力收缩仍不能平衡外力时,一部分外力则将被传至腰骶关节的椎间盘、小关节及韧带等部位,过度挤压椎间盘、引发韧带、小关节囊损伤或撕裂,严重时造成腰椎滑脱、关节突骨折或椎间盘突出。若来自侧面或斜面的外力在此处不被吸收而传至骶髂关节和下肢关节时,将不可避免地引起相关关节损伤。反之,骶髂关节劳损或髋关节、膝关节等下肢疾患也会间接导致腰骶关节损伤。

  腰骶关节损伤又名腰骶关节炎,是腰椎部常见的慢性运动伤病,与腰椎部积累性运动损伤、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或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退行性病变等密切相关,多发生在田径、举重、体操、摔跤、柔道、足球或篮球等球类运动、冰雪运动、水上运动等运动项目以及杂技、舞蹈等表演类项目中。其发病部位常在骶棘肌、腰骶棘间韧带、腰骶关节突或骶髂关节,主要症状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局部常有僵硬感、压痛或叩击痛;腰部活动受限,但无神经障碍;着凉、运动过度则症状加重或反复发生;急性发作时,腰骶部疼痛较为剧烈,腰骶两侧局部肌肉痉挛,活动受限,无法参与正常的运动和训练。

  腰骶关节损伤多以保守性的综合治疗或护理为主,如理疗、护具固定、温热疗法、推拿按摩、局部封闭、口服或外敷药物,同时加强腰背肌和腹肌的功能锻炼,增强肌力,改善体位姿势,提高代偿能力。急性期应卧床静养,可进行冷敷处置,减少活动,直至症状缓解。保守治疗无效、病程较长或严重者可行手术治疗。

  在日常训练或比赛期间,应加强腰部的防护,注意日常保暖。尤其在腰骶关节损伤的常规治疗期内,应持续使用专业性强的腰部固定带等运动护腰,以物理方式增强腹腔压力,矫正患部的生物力学结构,减轻腰椎承重,限制腰椎的过伸展,稳定腰骶关节,通过提升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有效避免劳损的继续发生,减轻关节疼痛、僵硬等相关症状,提高腰骶关节的运动防护和康复护理效果。

  除手术患者以外,因腰骶关节损伤而导致的腰部疼痛不宜使用钢板等硬质支具紧固腰部,而应使用松紧适度的透气性软质护腰对腰腹部施压和固定,通过增强腹腔压力而稳定腰椎结构,减轻患部负担,从而为腰背部肌肉锻炼提供有效的保障。从表面看,硬质支具可将腰部固定得又紧又牢,但实则容易增加腰部疲劳,导致肌肉等软组织僵硬甚至萎缩,反而会因此遗失治疗时机,加重腰骶关节损伤症状,效果适得其反。

(9)、腰椎管狭窄症

  人体的脊柱分颈、胸、腰、骶及尾5段,由26块椎骨(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为1块、尾骨由3~5块尾椎融合为1块)和23个椎间盘依靠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以及椎间关节囊等连接而成。椎骨的椎板内缘呈弓形,椎弓与椎体后缘围成椎孔,上下椎孔相连形成椎管。其骶段由骶椎的椎孔连成,为骨性管道。脊椎的椎管上接枕骨大孔,与颅腔相通,下达骶管裂孔而终,其内容有脊髓、脊髓被膜、脊神经根、血管及少量结缔组织等。

  腰段椎管由5块椎体组成,内有马尾神经通过。在所有节段的椎管中,第4~6胸椎的椎管最为狭小。在颈段的椎管中,第7颈椎椎管较为狭小。在腰段的椎管中,则以第4腰椎的椎管较为狭小。椎管狭小如果超过其正常的生理限度,则会因此而产生各种严重的临床症状。

腰椎部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腰椎管狭窄症是腰部运动损伤中常见的慢性疾患,其主要的致病原因是长期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和比赛对腰椎造成的慢性劳损,腰椎的退行性变,包括后纵韧带、黄韧带的增生肥厚与松弛、小关节和椎体后缘骨质的退变增生肥大、椎间盘的突出与脱出、腰椎滑脱或峡部裂等病理解剖改变,导致椎管狭窄。其它如外伤、腰骶椎手术后产生的医源性因素等也可造成椎管狭窄。先天性椎骨发育异常所引发的椎管狭窄则极为少见。增生肥厚、钙化或骨化等刺激脊髓、神经及周围血管,造成神经、血管发生炎症粘连,充血肿胀,从而导致主椎管、神经椎管、椎间孔因此变窄,压迫脊髓、脊神经根及交感神经丛,进而出现腰骶及腿部疼痛等症状。其中以黄韧带肥厚、腰椎间盘突出、椎体增生、椎体滑脱引起者居多。

  腰椎管狭窄症可分为中央型椎管狭窄、神经根型椎管狭窄和混合型椎管狭窄,属于慢性进行性脊髓及脊神经根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腰腿痛,常发生一侧或两侧根性放射性神经痛,严重者可引起双腿无力、括约肌松弛、大小便障碍或瘫痪。椎管狭窄症的另一主要症状是间歇性跛行,站立或行走时腰腿痛症状加重,下肢疼痛、麻木无力,当略蹲或稍坐后腰腿痛症状及跛行缓解。腰椎椎管狭窄症多发于40~50岁的中年人群,职业运动员或重体力劳动者易患此病,患病部位以L4~L5、L5~S1最为多见。腰部过伸动作会进一步减小椎管容积,加重下肢麻痛,此为诊断椎管狭窄症的重要体征。

  腰椎管狭窄症在早期阶段或症状较轻时,多数以护具矫正、推拿按摩、理疗、外敷或口服药物、硬膜外封闭术以及腹肌锻炼等非手术疗法或防护为主。椎管减压+固定融合术等手术治疗适用于对非手术疗法或防护无效者或出现明显的神经根症状、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进行性腰椎滑脱及伴有腰椎侧凸或后凸者。手术治疗可减轻病患症状,但无法根治腰椎间盘和腰椎小关节等患部已发生的退行性改变,也无法阻止腰椎退行性改变的自然发展,因此,术后仍有复发的可能。

  在炎症、伤病或术后康复期间,应保持静养,多休息,少活动。为配合常规治疗和功能性锻炼的顺利进行,应持续穿用专业性强的腰部固定带等护腰支具,以物理施压与固定方式,增强腹腔压力,减轻腰椎承重,稳定腰椎的生物力学结构,矫正不良姿势,限制腰椎过伸展,通过提升人体自身的修复功能,减少或减轻脊髓、脊神经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丛因椎管变窄受压所带来的相关症状,提高患部的日常防护和康复护理效果。

  除手术患者以外,因腰椎管狭窄症而导致的腰部疼痛不宜使用钢板等硬质支具紧固腰部,而应使用松紧适度的透气性软质护腰对腰腹部施压和固定,通过增强腹腔压力,而稳定腰椎结构,减轻患部负担,从而为腰背部肌肉锻炼提供有效的保障。从表面看,硬质支具可将腰部固定得又紧又牢,但实则容易增加腰部疲劳,导致肌肉等软组织僵硬甚至萎缩,反而会因此遗失治疗时机,加重病情,效果适得其反。

(10)、腰椎压缩性骨折

  压缩性骨折,顾名思义是指正常的骨骼被压短、挤扁时所发生的骨折。由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5个节段组成的脊柱具有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共4个生理弯曲,颈曲和腰曲凸向前方,胸曲和骶曲凸向后方。脊柱的弯曲不仅有利于直立姿势,更重要的是借助于椎间盘、韧带、小关节囊等连接,可增加脊柱弹性,支持躯干和胸廓,化解行走、跳跃时所带来的冲击和震荡,保护内脏器官、脊髓和大脑等免于损伤。从脊柱的结构而言,后凸胸椎和前凸腰椎的结合处是承受来自地面的冲击力和身体上半身重力的受力集中之处,而且,作为脊柱重要的承重节段,腰椎是活动性腰椎转变为固定性骶椎、前凸腰椎转变为后凸骶椎的过渡区中心,结构特殊、复杂,经常处于运动状态,承受巨大的伸屈、旋转和剪式应力,腰段因此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较为多见。

腰椎部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是因间接暴力致伤,如高强度或跳跃性的运动项目、高空坠落或骑跨伤以及骨质疏松、肌肉瞬间强力收缩等所造成的创伤,二是因直接暴力致伤,如交通事故、火器等造成的创伤。另外,骨结核、骨肿瘤等疾病也是导致椎骨压缩性骨折的病理性因素。青壮年的骨质较脆,受到地面冲击力和垂直压力时会导致椎体爆裂,但比较少见。中老年人因自身的骨质疏松,椎体又被周围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所加固,所以尽管仅仅受到来自自身的垂直重力,椎体也容易被压扁,发生压缩性骨折。尤其是跌倒时臀部着地或坐车颠簸时,更容易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 

  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腰背部急性痛疼,有局限性强烈压痛及叩击痛,或无法弯腰、站立或行走,腰椎活动受限。压缩严重时,损伤脊椎后部的棘突、韧带或脊髓神经等,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若累及胸椎,则有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直接影响膀胱、直肠功能,或因脊椎后弯而导致胸廓畸形、胸腔变小,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呼吸功能下降症状。

  腰椎压缩性骨折在体育运动中的跑跳投、各种球类、越野、登山、冰雪等项目中时有发生,在治疗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对于椎体前方压缩程度小于1/3,没有神经损伤,对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小,无明显移位倾向的稳定性骨折,可采取平躺硬板床等保守疗法,视恢复程度进行体位复位和腰背部肌肉锻炼。对于骨折压缩程度超过1/3,且为粉碎性、损伤脊髓神经,并导致瘫痪的不稳定性骨折,可选择椎体成形术或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等手术治疗。

  总体而言,压缩性骨折多为稳定性骨折,而不稳定性骨折则较为少见。在保守治疗或术后康复期间,应尽量避免推拿按摩,注意休息,可接受痛点封闭、理疗、外敷或口服消炎镇痛药物。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群应多晒太阳,调整饮食,注意补充钙及维生素D。为配合常规治疗和腰背部肌肉锻炼,站立或行走时可使用专业设计的胸腰固定支具或腰部固定带等医疗护具,通过多层次的物理固定与矫正,增强胸腔、腹腔压力,稳定脊椎的生物力学结构,减轻患部承重,限制腰椎过伸展,可保护椎体避免二次损伤,有效提高患部的运动防护和康复护理效果。

 
3、腰椎部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腰椎部承担60%以上的体重,在复杂多样的肢体运动中具有保持人体直立、维持身体平衡的重要功能。而腰椎的前方只有松软的腹腔和髂腰肌,附近仅有一些肌肉、筋膜和韧带,无骨性结构的保护,因此在负重或不协调的运动中,椎体间关节、椎体后关节、腰骶关节、骶髂关节、韧带及周围的肌肉、筋膜等极易受到损伤。腰椎部运动损伤是体育运动中最为常见且难以根治的运动伤病,危害极大,不但严重影响运动技能的正常发挥,同时也会缩短或终止运动生涯。导致腰椎部损伤的原因很多,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身体机能不良,腰部活动不当,技术动作不规范,缺乏自我防护的专业知识和保护措施等因素都容易造成腰部损伤。因此,在平时的健身运动、专项训练和比赛中,应充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腰背肌功能,避免腰部过度劳累;坚持科学训练,保持规范的技术动作;合理地安排运动量,加强腰椎部关节的活动范围锻炼,增强关节的柔韧性;运动前做好热身活动,训练或比赛结束后,应认真做好整理运动,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当腰部发生损伤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冷敷处理受伤部位,并及时前往正规医院,请有资质的医生予以正确的诊断与治疗。

  除了直接外伤导致的椎骨骨折、韧带断裂等严重损伤以外,腰椎部的运动损伤基本上以诸如理疗、护具固定、药物、痛点封闭、推拿、牵引、按摩、中医中药等非手术治疗或防护为主。腰椎是神经密集区,对腰椎部的按摩、推拿或牵引应更为谨慎,尤其是对于脊髓受损的腰椎部伤病,应以手术治疗为上策,禁止施压按摩和复位,否则极易加重症状,甚至导致截瘫。对于峡部崩裂不连或腰椎滑脱者,严禁牵引治疗,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另外,切忌在腰伤未愈的情况下继续训练或参赛,以免反复损伤,加剧伤病的发展。在腰部负荷较大的运动或训练中,或是在腰部伤后、术后的常规康复治疗期,可使用专业性强的腰部固定带等运动护腰带,通过增加腹腔压力,矫正患部的生物力学结构,限制腰椎过伸展,减轻腰椎承重,增强腰部肌力,稳定腰椎关节和腰骶、骶髂关节,保护腰椎及周围的肌肉、韧带、筋膜、神经等相关软组织免于损伤,提高腰椎部的运动防护和康复护理效果。

 
4、卡帝斯CW系列腰部固定带等运动护腰产品介绍:

  博道(大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卡帝斯CW系列运动护腰(腰部固定带)等运动防护产品基于人体工学和运动医学的科学数据研制而成,采用3D设计、立体裁剪与加工工艺,使用亲肤透气本体、S形本体支撑条和宽幅辅助固定带,共同组成内、中、外3层立体固定构造,以物理施压方式分层次提升腹腔压力,矫正腰椎部损伤后的生物力学结构,减轻腰椎承重,限制腰椎的过展运动,促使受损的腰椎间盘、肌肉、肌腱、筋膜以及神经等软组织处于相对的静养状态,缓解椎间隙内压力,可增强腰椎关节、腰骶关节、骶髂关节等组织结构稳定性。

  卡帝斯CW系列运动护腰吸湿透气,舒适可体,穿脱便利,具有固定力强、易动性好、重量等特点,可自由调节施压强度,适用于体育运动及日常健身活动中常见的闪腰、扭腰等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背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分离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骨质增生、腰椎压缩性骨折、第三腰椎综合症、腰骶关节损伤、马尾神经综合征、骶髂关节损伤以及马尾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坐骨神经痛、腰椎小关节紊乱等腰椎、腰骶部急、慢性运动损伤的固定与防护,是职业运动员和体育运动爱好者值得信赖的运动防护和康复产品。


温馨提示:

  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博道产品或有更好的建议,可通过博道公司的网站或邮箱联系我们,以便共同研讨更多关于相关产品以及疾病的康复护理方面的知识。


  本文的文字、图片等均为原创,引用时请注明出处。对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作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膝关节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下一篇:肌肉的运动性疲劳与加压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