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DUCT LIST
| | 0411-82741620|
Language
X close
颈椎的常见疾病与健康防护

医用护理

颈椎的常见疾病与健康防护

2020-09-26

1、颈椎的构造与功能:

人体的脊柱是由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1块骶骨(5块骶椎融合)、1块尾骨(3~5块尾椎融合)和23个椎间盘及韧带、椎间小关节囊等相关软组织连接而成的有机整体,分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及尾椎共5个节段,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锥体占脊柱长度的3/4,椎间盘占脊柱长度的1/4。脊柱自上而下有颈曲、胸曲、腰曲、骶曲共4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方,胸曲和骶曲凸向后方。脊柱的弯曲不仅有利于直立姿势,更重要的是借助于椎间盘的连接,可增加脊柱弹性,减轻或化解行走、跳跃时所带来的冲击或震荡,减少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

颈椎的构造颈椎结构颈椎解剖颈神经根颈椎关节椎动脉脊神经寰椎枢椎隆椎横突棘突上关节突下关节突颈椎小关节椎间关节博道颈托颈椎固定带颈椎病颈椎综合症颈椎节段7块颈椎骨6个颈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项韧带棘间韧带小关节囊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菱形肌夹肌肩胛提肌斜角肌颈最长肌颈半棘肌颈多裂肌颈回旋肌脊髓神经气管食道寰枢关节枕骨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前后唇缘形成钩椎关

颈椎位于脊柱的最上端,是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的节段,由7块颈椎骨、6个颈椎间盘及附着于椎体和椎弓周围的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项韧带、棘间韧带、小关节囊等一系列组织连接而成,依靠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菱形肌、夹肌、肩胛提肌、斜角肌、颈最长肌、颈半棘肌、颈多裂肌、颈回旋肌等18块肌肉组织,共同支撑和保护脊髓、神经、气管、食道、血管及淋巴管等顺利经由此处。

颈椎骨分为椎体和椎弓2部分(第1、第2颈椎没有椎体),椎体在前,椎弓在后。颈椎体呈椭圆形柱状体,与胸段和腰段等节段的椎体相比,体积最小,中部略细,上、下两端膨大,上面的左右径上有凹陷,下面的前后径上有凹陷。上、下椎体之间形成马鞍状对合,以便在运动中保持颈椎的相对稳定。椎弓发出1个棘突、1对横突、1对上关节突和1对下关节突共7个突起。横突短而宽,中部各有一个横突孔,孔内有椎动脉、椎静脉和神经等通过。上下关节突呈短柱状,排列近于水平。棘突呈分叉状,以便于肌肉附着。椎体后方与椎弓合围形成椎孔,上下椎孔相连构成椎管,脊髓和颈椎神经等组织被容纳在椎管之中。脊柱各段椎管的形态均有差异,颈段上部近枕骨大孔处近似圆形,向下呈三角形,矢径短,横径长。胸段椎管大致呈圆形,腰段的上、中部呈三角形,下部呈三叶形,骶段则呈扁三角形。

第1颈椎又名寰椎,第2颈椎又名枢椎,由2个寰枢外侧关节和1个寰枢正中关节共3个独立关节组成寰枢关节,并以枢椎齿突为垂直轴进行旋转运动。由枕骨和寰椎组成的寰枕关节与寰枢关节构成联合关节,可使头部做俯仰、左右侧屈、左右旋转以及上述运动综合形成的环转运动。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的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前后唇缘相接,形成滑膜性的钩椎关节,即Luschka关节。钩椎关节的后方为脊髓、脊膜支和椎体的血管,后外侧部邻接颈神经根,外侧有椎动静脉和交感神经丛。颈椎活动频繁,随着年龄增长,钩椎关节极易发生骨质增生,压迫颈神经或椎动脉而引起颈椎病,尤以第4、5、6颈椎为甚。第7颈椎因其棘突长,末端不分叉且呈结节状,隆突于皮下,故而又名隆椎,是临床上作为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

椎动脉脊髓神经椎间盘的构造解剖截面图博道颈椎固定带透气性医用颈托颈椎术后固定矫形牵引支具椎病的预防与治疗护颈椎动脉行经及分段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棘突脊髓硬脊膜软脊膜椎弓板硬脊膜外腔后纵韧带上关节突脊神经节横突横突孔椎体钩颈椎骨髓核软骨板纤维环脊膜支颈神经前支后支前根后根黄韧带颈椎构造颈椎解剖图颈神经根前纵韧带椎体

颈椎间盘位于两个椎体之间,是颈椎的核心所在。第1颈椎和第2颈椎之间没有椎间盘。颈椎间盘是由中心部的髓核、周围的纤维环和椎体上下部透明软骨板组成的封闭性球样体,能承受较大的弯曲和扭转负荷。颈椎间盘支撑着上下椎骨(寰枢关节除外),并与其后侧的左右颈椎小关节(关节突关节)形成三角构造,以确保颈椎的稳定。由于颈椎并非脊柱的承重节段,因此,与其它节段的椎间盘相比,颈椎的椎间盘普遍较薄,最厚处仅约3mm。

颈椎间盘的髓核是一种富有弹性的半液体胶状物质,一般位于纤维环的中部偏后,可随外部的压力而改变其位置及形状。因年龄不同,髓核的水分含量可占髓核总量的75%~90%,正常人的高度变化与髓核内水分的改变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髓核的形态也将随之改变。髓核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支撑性,承压后变为扁平状,向周围分散、传递压力,也可伴随脊柱的屈伸而前后移动。

纤维环由胶原纤维束的纤维软骨构成,位于髓核的四周。纤维束相互斜行交叉重叠,使纤维环成为坚实的组织,能承受较大的弯曲和扭转负荷,具有极强的减震作用。颈部纤维环前厚后薄,加之前侧有强大的前纵韧带,而后侧的后纵韧带较窄、较薄,因此,从结构而言,髓核易向后方突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

软骨板位于椎间盘的上下面,为厚约1mm的无血管、无神经的透明软骨组织,一面与纤维环紧密连接,另一面则连接椎体,可保护椎骨,缓冲压力,同时也是椎体和椎间盘之间交换液体和营养的部位。成人软骨板具有渗透功能,受压时水分经软骨板渗出,压力减轻时水分再经软骨板进入,以此营养髓核。这也是人的身高通常早晨比晚上高出15mm~25mm的最主要原因。软骨板在20岁后的扩散能力将逐渐减弱,椎间盘则随之进入退化期。

脊神经共有31对,其中颈段的脊神经共有8对。每一对脊神经均有一对前根和一对后根,前、后根相连于脊髓两侧。前根较细,属运动性。后根略粗,属感觉性,在椎间孔附近,有椭圆形膨大,称脊神经节。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为一条极短的神经干,感觉和运动纤维在干中混合,通过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出孔后即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

颈椎神经与皮节分布区域示意图颈椎构的造颈神经及颈神经根椎动脉基底动脉颈椎病的预防与治疗颈椎神经有8对前根运动性后根感觉性颈椎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颈神经控制区域博道颈椎固定带颈托系列博道颈椎矫正带颈丛神经臂丛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腋神经胸长神胸背神经为枕下神经分支椎枕肌和头半棘肌枕大神经后支椎间关节横突或关节突肥大颈椎部深肌劳损炎症肌纤维腱纤维或

颈神经的前支粗大,无节段性,第1~4颈神经前支交织组成颈丛,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交织组成臂丛。臂丛神经起自颈根部,伴锁骨下动脉经斜角肌间隙和锁骨后方进入腋窝,主要分支有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等,分布于上肢、上胸部、上背部、肩胛等处的皮肤和肌肉,具有控制其感觉和运动的功能,常因颈椎病所累及,出现麻木或感觉过敏及运动功能丧失等症状。

颈神经后支较前支细小,穿出椎间孔后,在相邻横突之间再分为内、外侧支,支配该区的皮肤和肌肉,呈较明显的节段性。其中,第1颈神经的后支又称为枕下神经,由寰椎后弓上穿出,分支支配椎枕肌和头半棘肌。第2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又称为枕大神经,较精,分布于枕部皮肤。后支的行程与椎间关节关系密切,且皆行于颈部深肌的肌纤维或腱纤维之间。临床上常见因横突或关节突肥大、颈椎部深肌劳损、炎症、肌纤维、腱纤维或韧带的肿胀、出血等原因均可对其造成刺激或压迫,引发颈肩臂部疼痛或麻木等功能性障碍。

脊柱的活动度因部位不同而存在差异。胸段活动度极小,骶段几乎无活动度,颈、腰段活动度较大。其中,颈段活动最为灵活,可做仰、俯、侧屈、旋转等运动。在正常情况下,颈部前屈、后伸各35~45°,左右侧弯各45°,左右旋转60~80°。

 2、颈椎病的种类、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颈椎病是因颈椎、颈椎间盘、肌肉、筋膜、韧带等发生退行性改变,以及长期劳损、不良姿势、外伤、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先天性畸形等因素,导致颈椎失稳、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和钩椎关节以及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或黄韧带肥厚,直接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使其发生功能障碍,并因此出现颈椎间盘脱出症、颈神经根综合症、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等一系列相应的临床症状,又称为颈椎综合症。

颈椎常见病颈椎病有几种颈椎综合症的症状与治疗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的病因与防护治疗颈椎病的预防与治疗颈椎构造截面图博道双层可调式颈椎固定带医用矫正颈托护颈颈椎小关节不稳颈椎骨质增生因颈椎颈椎间盘肌肉筋膜韧带等发生退行性改变长期劳损不良姿势外伤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先天性畸形等因素导致颈椎失稳椎间盘突出钩椎关节突

颈椎的生理弯曲本身呈前凸状,而颈椎间盘的纤维环则是前厚后薄,因而从颈椎的构造上看,髓核容易向后外侧膨出、突出或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导致颈椎产生一系列功能性障碍,这也是形成颈椎病的重要原因。按照其具体的临床症状,颈椎病大致可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

(1)、颈型颈椎病

颈椎是脊柱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的节段,7块颈椎骨和6个椎间盘由附着于椎体和椎弓周围的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项韧带、棘间韧带、小关节囊等一系列韧带筋膜相连接,依靠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菱形肌、夹肌、肩胛提肌、斜角肌、颈最长肌、颈半棘肌、颈多裂肌、颈回旋肌等18块肌肉组织,共同支撑和保护经由此处的脊髓、神经、气管、食道、血管及淋巴管等。

颈型颈椎病属于各种颈椎病的早期阶段,从严格意义上而言,尚不属于颈椎病,多为坐姿或卧姿不当、枕头不适、颈肌劳损、风寒、潮湿以及外伤、肌力不平衡等原因而引起颈肩肌筋膜炎或棘突间关节等小关节发炎,导致颈部肌肉痉挛、僵硬,引发颈椎生理曲线改变,造成颈椎关节囊及韧带松弛、颈椎小关节失稳,刺激椎体的末梢神经而致病。颈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劳损是一种慢性的反复积累的微细损伤,多数是由于活动过多或静止姿势下长时间持续紧张所造成的,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年龄增长有关。

颈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与主要症状落枕颈椎病的预防与治疗颈椎肌筋膜炎颈椎截面图颈椎综合症颈椎劳损保暖日本颈托高度可调节式颈椎矫正固定康复支具颈部肌肉气管食管颈浅筋膜颈总动脉椎动静脉颈前筋膜颈多裂肌横突间肌颈多裂肌颈回旋肌颈筋膜浅层颈半棘肌头夹肌头半棘肌斜方肌头最长肌颈夹肌肩胛提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颈长肌颈椎小关节不稳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退行性病变颈肩肌筋膜劳损

本病常见于反复落枕者,最易受损的是控制和保护颈部活动的斜方肌、头夹肌、颈夹肌、头半棘肌、肩胛提肌、斜角肌、头最长肌、颈半棘肌、颈多裂肌、颈回旋肌等颈后部肌肉。因其长时间处于高张力状态,牵拉或挤压颈部相关的神经血管,致使颈、肩、背部广泛疼痛、酸胀,进而引发头晕眼花、视力下降、耳鸣、记忆力衰退、失眠等各种脑供血不足的症状。颈部易于疲劳,有沉重感,活动受限,后枕部伴有相应的压痛点,或晨起后颈部僵硬,活动时颈部伴有响声,少数患者上肢或手部可出现短暂的反射性疼痛、胀麻,X线片上没有椎间隙狭窄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但可有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椎体间不稳定及轻度骨质增生等变化。

颈型颈椎病在治疗上多以理疗、护具固定、手法按摩、针灸、口服或外敷止痛消炎药物、温热、肌肉锻炼等非手术疗法或防护为主,重点在于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气血循环。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时常注意活动颈部,加强颈椎部保暖和肌肉锻炼,保持正确的坐卧状态,改变长时间单一姿势或习惯姿势,选择适合自己颈椎高度的健康睡枕,以避免颈椎部过度劳损。若颈椎出现疼痛、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治疗。在炎症或疼痛期间,可使用与颈型颈椎病相关的颈椎固定带等医用颈托支具,通过物理固定与制动方式,限制颈椎侧移或过伸展,矫正颈椎受损部位的生物力学结构,分解椎体的受力方向,可提高颈椎的稳定性,缓解椎间隙内压力,增强患部的日常护理和康复护理效果。

(2)、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即周围神经与脊髓的连接部,是人体各种反射条件必须经过的部位。

颈段的脊神经共有8对,每一对颈神经均有一对前根和一对后根,相连于脊髓两侧。前根较细,属运动性。后根略粗,属感觉性。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为颈神经,从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颈神经的前支粗大,无节段性,第1~4颈神经前支交织组成颈丛,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交织组成臂丛。臂丛神经的主要分支有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等,分布于上肢、上胸部、上背部、肩胛等处的皮肤和肌肉,具有控制其感觉和运动的功能。颈神经后支较前支细小,穿出椎间孔后,在相邻横突之间再分为内、外侧支,支配该区的皮肤和肌肉,具有明显的节段性。其中,第1颈神经的后支又称为枕下神经,由寰椎后弓上穿出,分支支配椎枕肌和头半棘肌。第2颈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又称为枕大神经,较精,分布于枕部皮肤。后支的行程与椎间关节关系密切,且皆行于颈部深肌的肌纤维或腱纤维之间。

椎间孔是神经和血管进入脊柱的孔洞,也是节段性脊神经出椎管以及供应椎管内软组织和骨结构血运的血管及神经分支进入椎管的门户,由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一块椎骨的椎上切迹构成。颈椎椎间孔的前内侧壁为椎体下部、颈椎间盘和椎体钩,上壁为上位椎骨的椎弓根下切迹,下壁为下位椎骨的椎弓根上切迹,后外侧壁为关节突关节、关节囊及黄韧带前缘。椎间孔的结构成分复杂,颈椎段活动频繁,任何因素导致孔洞及其周围发生变化,均可累及神经根受损,进而出现感觉或运动功能的障碍。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因、症状及防护治疗,颈椎病的种类,颈椎综合症的治疗与康复护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防与治疗博道透气颈托颈椎固定带颈椎间盘突出矫正支架钩椎关节和颈椎小关节骨质增生劳损骨刺形成小关节囊骨化钙化关节突关节不稳颈椎退行性病颈椎创伤性关节炎椎间孔狭小挤压神经根颈椎解剖构造图颈椎的构造围领护颈高度可调式颈椎固定支具颈椎骨折急救颈托颈神经节椎动脉椎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构成椎间孔前内侧壁的椎间盘突出、椎体下部或椎体钩(钩椎关节)的骨质增生、后外侧壁的关节突关节、关节囊及黄韧带前缘的增生、骨化,以及创伤性关节炎、急性外伤等导致椎间孔狭窄,对其单侧或双侧的脊神经根造成挤压或刺激,尤其与年龄增长等因素具有密切的关系。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颈枕部或颈肩部出现持续性的隐痛、剧痛或麻木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往往波及到该神经所支配的上肢、手背、手指等相关区域,致使上肢无力、手指手掌发麻、疼痛且握力下降,严重时颈肩及上肢胀痛难耐,夜不能寐。外伤、长期低头工作,疲劳、风寒、高枕或睡眠姿势不当等均可诱发颈椎病急性发作,或加重病情。发病部位多见于C5~C7,多数为多发,病程长短不一,但大部分呈慢性,且疲劳时极易反复发作。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的常见疾病,约占颈椎病整体的60%,在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治疗上多以护具固定或矫正、理疗、手法按摩、牵引、口服药物、外敷药膏等保守治疗或防护为主,症状极为严重者可视具体情况行减压术,对伴有椎节不稳或根管狭窄者亦可同时选用椎节间界面内固定术。

在保守治疗或术后康复期间,应尽量减少活动,注意休息。为配合常规性治疗,应持续使用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相关的颈椎固定带等医用颈托支具,通过物理固定与制动,矫正颈椎受损部位的生物力学结构,限制颈椎侧移或过伸展,分解椎体的受力方向,提高颈椎的稳定性,可减轻因椎间盘突出或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等骨质增生以及椎间小关节囊骨化、黄韧带增厚等因素对神经根带来的挤压和刺激,增强患部的日常防护和康复护理效果。

(3)、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位于椎管内,呈圆柱形,前后稍偏,外包被膜,与脊柱的弯曲相一致。脊髓的上端在平齐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平齐第1腰椎下缘或第2腰椎上部(初生儿则平第3腰椎),长约40~45cm。脊髓两旁发出许多成对的神经(脊神经)分布到全身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脊髓的内部有一个H形(蝴蝶型)灰质区,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在灰质区周围为白质区,主要由有髓神经纤维组成。脊髓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也是许多简单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

椎管是由相邻椎骨的椎孔和骶骨的骶管相连而成,上接枕骨大孔,与颅腔相通,向下止于骶管裂孔。除脊髓外,椎管同时也包容脊髓被膜、脊神经根、血管及少量结缔组织。椎管壁是骨纤维性管道,其前壁由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和后纵韧带构成,后壁为椎弓板、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两侧壁为椎弓根和椎间孔。椎管骶段由骶椎的椎孔连成,为骨性管道。与脊髓的长度相比,椎管则长出很多。椎管结构复杂,且颈段是脊椎活动度最大、最为灵活的节段,因此,构成椎管壁的任何结构发生病变,均可引发一系列的相关临床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的原因与症状颈椎综合症的治疗与康复护理博道颈椎固定带医用颈托颈椎间盘突出颈椎体后缘及钩椎关节增生后纵韧带黄韧带增厚颈椎结构上关节突脊髓黄韧带棘突后纵韧带神经根钩椎关节颈神经节围领护颈颈椎康复矫正固定支架高度可调式颈椎矫正牵引固定带颈椎骨折急救固定费城颈托支具关节囊骨化钙化颈椎退行性病变周围神经脊髓型颈椎病因椎管腔变形或变窄压迫脊髓等内容物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致病原因是椎管腔变形或变窄,压迫脊髓等内容物而致病。颈椎的退行性病变、慢性劳损、髓内血循环受阻、外伤、先天性椎管狭窄等均为引起椎管腔变形或变窄的重要因素。其中,颈椎的退行性病变是最基本的病因,慢性损伤往往是诱发颈椎间盘发生退变的主要因素。在颈椎的各个组织结构中,颈椎间盘是最早发生退变的部位。随着椎间盘质地变性,含水量减少,高度下降以及周缘突出,被覆于椎间盘后部后纵韧带增厚骨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骨刺形成,以及黄韧带肥厚或小关节囊钙化等,向椎管内生长或突出,均将导致椎管容积狭窄,压迫、刺激脊髓,或致使脊髓缺血,继而引发与脊髓相关的功能障碍。

根据脊髓受压位置的不同,脊髓型颈椎病又有脊髓单侧受压型、脊髓双侧受压型、脊髓与神经根混合型、交感神经脊髓混合型、椎动脉脊髓混合型等分型。其临床表现极为复杂,大多没有肩颈痛的表现,而多以感觉障碍、胸部闷痛、上肢麻拙无力,下肢蹒跚痉挛等慢性进行性四肢瘫痪为特征。膀胱直肠括约肌障碍也较常见,表现为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及反射性尿失禁等。脊髓受压后,下肢症状出现较早,而上肢症状出现则较晚。

脊髓型颈椎病在治疗上多以理疗、护具固定与矫正、口服药物、外敷止痛消炎药贴、针灸等非手术疗法或防护为主。禁止施压按摩或复位,否则极易加重症状。对非手术疗法无效者、病症重或病程长者,可行椎管减压术、界面内固定术、植骨融合术或人工椎间盘植入术以及半椎板切除椎管成形术等手术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整体的10~15%,尽管比例较少,但症状严重。其病因通常较为复杂,起病缓慢,脊髓受损后往往出现不可逆的改变,治疗难度大,效果较差,因此,早期的正确诊断和及时合理的预防治疗尤为重要。在非手术治疗或术后康复期间,应减少活动,保证休息。为配合常规性治疗,应持续使用具有医疗器械备案或注册资质、与脊髓型颈椎病相关的颈椎固定带等医用颈托支具,通过物理固定与制动,矫正颈椎的生物力学结构,限制颈椎侧移或过伸展,分解椎体的受力方向,提高颈椎的稳定性,以此减轻因颈椎的退行性病变等原因对脊髓造成的压迫和刺激,增强患部的日常防护与康复护理效果。

(4)、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由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发出,左右各一支,沿前斜角肌内侧上行,穿过第6~第1颈椎两侧的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上升至颅内后,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相汇合,形成一条粗大的基底动脉,即椎基底动脉系统,保证脑部正常的供血量。椎动脉管径约为4mm,是颈动脉的1/2,且左右相等。基底动脉至中脑又分成两条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后1/3的血液,包括枕叶、颞叶的基底面及丘脑等。椎基底动脉在小脑和桥脑的分支,供应小脑和桥脑的血液。两条大脑前动脉之间有前交通支连接起来,两侧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有后交通支连接起来,构成脑底动脉环。当此环的某处动脉发生阻塞时,可互相调节供应、循环代偿,避免出现临床症状。此外,颈内动脉通过眼动脉,还可以与面、上颌、颞浅等动脉吻合。

横突孔(transverse foramen)位于颈椎椎体侧面,呈卵圆状,椎动脉、椎静脉及交感神经均经由此孔。在椎动脉背侧,至少到第4颈椎,尚有交感神经丛也从横突孔内通过。第7颈椎的横突孔只有椎静脉通过。横突对颈椎侧屈及旋转运动具有重要的杠杆作用。然而,颈部的活动度较大,椎骨间的稳定性相对较弱,横突孔的内部结构容易因此受到牵拉和挤压。同时,横突孔周围如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等也容易发生结构改变,对椎动脉形成压迫或挤压,属于颈椎病的易发部位。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与症状颈椎综合症的治疗与康复护理博道颈托颈椎固定带矫正带椎动脉行经及分段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椎体外侧缘骨质增生骨刺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小关节囊骨化钙化颈椎退行性病变挤压椎动脉围领护颈椎矫正固定支架高度可调节颈椎矫正牵引固定带颈椎术后固定支具颈椎骨折急救固定主动脉锁骨下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脊髓黄

    椎动脉受到挤压而引起一系列相关的临床症状被称为椎动脉型颈椎病。除先天性因素以外,其主要的致病原因是因颈椎不稳、颈椎关节退变而形成骨刺,致使横突孔变窄,直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或因刺激颈椎关节囊韧带和椎动脉壁周围的交感神经,引起反射性椎动脉痉挛,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发病。其具体表现为椎间盘及其周围结构的退行性改变所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理改变,如椎间盘突出,相邻椎体外侧缘的骨刺形成,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的增生肥大等,均将对椎动脉造成直接挤压。其中,钩椎关节的健康状态最为重要。

颈椎的第3~7椎体上面侧缘的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前后唇缘相连接,形成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颈部的椎动脉在进入横突孔前,位于钩椎关节前外侧平均不足1mm。因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等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的原因极易导致椎动脉受到刺激或挤压,致使血管折曲、狭窄而造成大脑供血供氧不足。在第3~6颈椎的椎体中,第5颈椎横突孔距离椎体较近,因此,此处的椎动脉最易受到钩椎关节以及关节突关节或椎体增生的刺激和压迫而致病。另外,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回缩力减弱等也是致病的原因之一。

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眩晕、头痛、猝倒、意识或视觉障碍、耳鸣耳聋等。眩晕是椎动脉颈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颈椎曲伸时对椎动脉张力影响不大,不会引起供血障碍,但在向一侧椎动脉行程及分布旋转或侧屈时,正常人此时可有另一侧椎动脉保证大脑、脊髓、脊神经根等正常的血液供应,而椎动脉病患者因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变位、骨质增生、髓核脱出等直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大脑供血流量减少而产生眩晕症状。枕大神经病变引发头痛,常呈发作性疼痛。疼痛发作时常起自颈部,并迅速扩展至耳后及枕顶部,或向眼眶区和鼻根部扩散,伴有旋转性、浮动性或者摇晃性头晕。持续数分钟、数小时乃至更长,偶尔也可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疼痛的性质各有不同,一般称跳痛(搏动性痛)或灼热痛。当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丛受刺激时,也可伴有交感型颈椎病的头晕、恶心、呕吐、心悸、多汗等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70%的颈椎病患者因椎动脉受累。50岁以上头晕、头痛者中,半数以上与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受累有关。在临床上有“颈椎眩晕”、“椎动脉压迫综合症”等诊断,又称为“颈性偏头痛”。在治疗上,本病多以理疗、护具固定或矫正、牵引、推拿按摩、口服或外敷消炎止痛药物、针灸等非手术治疗或防护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通过非手术治疗得以治愈或减轻症状。极少数具有明显的颈性眩晕或猝倒发作以及经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者,可行颈前路侧前方减压固定融合术等手术疗法进行治疗。在常规性治疗的同时,应持续使用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关的颈椎固定带等医用颈托支具,通过物理固定与制动,稳定颈椎关节,矫正患部的生物力学结构,减轻因颈椎不稳、椎间盘突出等原因所造成的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以及椎体骨质增生对椎动脉造成的挤压和刺激,限制颈椎侧移或过伸展,分解椎体的受力方向,提高颈椎的日常防护和康复护理效果。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周围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发出的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以及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等组成,遍及身体的各个部位。周围神经根据其分布的对象不同,又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内脏神经系统,两者又分别再分为传入(感觉)神经和传出(运动)神经。内脏神经的传出神经由中枢向周围传递神经冲动,产生运动,被称为运动神经,且因其不受人的意志所支配,故又被称为自主神经或自律神经,也称植物神经,控制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平滑肌、心肌、腺体等组织,如心脏搏动、呼吸、血压、消化和新陈代谢等。根据其功能和药理特点,内脏运动神经再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发自脊神经,由中枢部、交感干、神经节、神经和神经丛组成,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中枢部位于脊髓胸段全长及腰髓1~3节段的灰质侧角。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由交感干神经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可分颈、胸、腰、骶和尾5部分,调节心脏及其他内脏器官的活动。刺激交感神经,可引起腹腔内脏及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心搏加强和加速、瞳孔散大、消化腺分泌减少、疲乏的肌肉工作能力增加等。副交感神经分为脑部和脊椎骶部,常在动物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刺激副交感神经,可引起心搏减慢、皮肤和内脏的血管舒张、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和膀胱收缩等反应。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广泛,主要保证人体在紧张状态时的生理需要。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之中。当一方起正作用时,另一方则起副作用,可有效地平衡、协调和控制身体的生理活动。如果此系统平衡被打破,则将出现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与症状颈椎综合症的预防与治疗博道颈椎固定带与矫正带种类和功能颈椎间盘突出颈椎节段失稳挤压交感神经颈神经横突椎体前纵韧带交感神经节椎体钩钩椎关节椎动脉上关节突颈椎小关节黄韧带棘突脊髓神经根透气围领护颈颈椎矫正固定支架支具高度可调节颈椎矫正牵引固定带颈椎术后康复矫正固定支具颈椎骨折急救固定支博道颈椎矫正带脊髓神经颈椎劳损颈椎不稳

    颈部交感神经支配内脏、心血管及腺体(皮脂腺、汗腺)等活动。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主要是因椎间盘退变、颈椎节段性失稳等因素而致使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多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肢体发冷、肢体或头颈、面部发麻疼痛、出汗等。本病较为少见,约占颈椎病的5%以下,但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发生异常。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另外,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还有下压头部时感觉症状加重,而上抬头部时感觉症状减轻,受凉、劳累后症状加重,而卧床休息后症状减轻等特点。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多以保守治疗或护理为主,诸如通过理疗、护具固定或矫正、口服药物、封闭注射、牵引、手法按摩、针灸等等方法均可取得缓解和治愈。症状严重、病程较长、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视具体情况予以手术治疗。平时应注意保暖,保证睡眠时间,积极锻炼身体,增加颈肩背部肌肉力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选择适合自己颈椎高度的健康睡枕,以避免颈椎部过度劳损。为配合常规治疗和功能性锻炼,可持续使用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相关的颈椎固定带等医用颈托支具,通过物理固定与制动方式,矫正颈椎的内外力学结构,限制颈椎侧移或过伸展,分解椎体的受力方向,可提高颈椎的稳定性,减轻因颈椎退变和椎体不稳、骨质增生等因素对交感神经末梢带来的刺激,提高患部的康复护理效果。

(6)、混合型颈椎病

以上所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症状同时出现。

 3、颈椎病的预防与治疗:

颈椎病是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中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难以根治的骨科疾病。近年来由于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与广泛应用,颈椎病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其最早期以颈型颈椎病为主,表现为头部、颈部、肩部、胳臂、背部等部位的的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软组织僵硬、疼痛、酸胀不适,活动受限。其中,最易受损的是控制和保护颈部活动的斜方肌、头夹肌、颈夹肌、头半棘肌、肩胛提肌、斜角肌、头最长肌、颈半棘肌、颈多裂肌、颈回旋肌等颈后部肌肉,因长时间处于高张力状态,牵拉或挤压颈部相关的神经血管,致使颈、肩、背部广泛出现酸痛。由于症状较轻,往往重视不够,任其发展,其症状将不断加重、恶化。颈肩部的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伴有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有的患者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握物无力。严重者将出现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猝倒、瘫痪等症状。食管的上端与第6颈椎相邻,当第6颈椎出现骨质增生时,则有吞咽障碍等症状。个别患者出现失明、心前区疼痛、血压明显升高等症状。累及交感神经时,则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两眼发胀发干、耳鸣、心动过速,有的甚至出现胃肠胀气等症状。诸多症状的颈椎病若久治不愈,则又极易引起心理伤害,产生失眠、暴躁、忧郁等症状。

颈椎部的骨骼肌肉筋膜神经血管构造颈椎病的症状与康复治疗颈椎病的预防与诊断颈部横断面平第5颈椎横断面颈椎构造颈椎解剖博道颈托颈椎固定带颈椎矫正带颈椎保温高度可调节颈椎矫形固定支架支具颈椎骨折急救固定支具颈椎术后康复护理支具博道颈椎固定带系列颈部肌肉气管胸骨舌骨肌食管颈内静脉颈总动脉椎动静脉颈神经脊髓椎管椎前筋膜颈筋膜浅层颈浅筋膜棘突项韧带颈半棘肌头夹肌

 预防颈椎病首先必须保护颈椎间盘的健康状态,以此降低其退化速度,减缓脊柱的“退行性改变”。颈椎间盘是颈椎的核心,承重超过整体的3/2。除C1和C2以外,颈椎间盘与其后侧的2个颈椎小关节形成稳固的三角构造,共同确保颈椎的稳定。椎间盘在20岁后进入退化期,因其高度将随之缓慢降低,因此颈椎受力的三角构造逐渐失衡,颈椎小关节承压受损,黄韧带、后纵韧带等松弛后的韧带褶皱将直接导致椎管狭窄,压迫脊髓。随着年龄的增大,髓核粘稠化和纤维环裂纹的不断增加,椎间盘容易膨出、突出、脱出或游离,致使颈椎失稳,引发骨质增生、韧带增生,并进一步加剧椎管狭窄或突入椎间孔,挤压脊髓以及神经根,引发一系列颈椎相关疾病。而日常工作或生活中的长期、长时间的同一姿势或错误、不当的姿势以及不良习惯,都会直接加剧椎间盘的自然退化,加速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增加颈椎病的发病几率。为了有效预防、避免或减少颈椎疾病的发生,平日应保持正确的坐卧姿势,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或无节制的电脑游戏、伏案工作;注重营养平衡,适量摄取胶原蛋白;加强颈椎部的肌肉锻炼,保持健康的颈背肌功能;改变长时间单一姿势或习惯姿势,根据自己的颈椎高度选择适度的健康睡枕,避免颈椎部过度劳损;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规律,以积极的心态远离颈椎病的困扰。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90%以上的颈椎病患者可以通过非手术方法解除疾病痛苦。非手术治疗包括理疗、颈椎固定带等颈托、围领支具的使用、口服或外用药物、手法按摩、牵引、针灸以及封闭注射等。每一种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疗效,而一般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配合使用,则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颈椎是神经密集区,对颈椎的按摩推拿或是牵引应慎之又慎,尤其是对于脊髓型颈椎病应以手术治疗为上策,禁止施压按摩和复位,否则极易加重症状,甚至可导致截瘫。

 

4、博道颈椎固定带(医用颈托)系列产品介绍:

博道(大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依据临床经验和人体工学的科学数据,专业设计、生产的颈椎固定带(医用颈托)等颈椎康复系列护理产品主要由本体支撑、缓冲衬垫、辅助固定3部分组成,3D设计、立体加工,以物理固定与制动方式矫正颈椎部的生物力学结构,限制颈椎侧移或过伸展,分解椎体的受力方向,减轻椎间隙内压力,促使受损的相关软组织在相对安全的状态下得以适当静养,达到稳定颈椎关节,预防或缓解颈椎病症状的目的。

博道颈椎固定带系列产品透气爽体,穿脱简单,具有固定力强、易动性好、重量轻等特点,可自由调节固定高度和松紧强度,对椎体具有良好的防护和康复作用,适用于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以及颈椎劳损、颈肩肌筋膜炎、钩椎关节增生、颈椎小关节不稳、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韧带骨化或黄韧带增厚、颈椎关节骨质增生等各种颈椎疾病的日常康复护理,也适用于颈椎损伤、颈椎术前及术后的制动与固定,是颈椎综合症等颈椎病患者可以信赖的防护、康复产品。


温馨提示:

  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博道产品或有更好的建议,可通过博道公司的网站或邮箱联系我们,以便共同研讨更多关于相关产品以及疾病的康复护理方面的知识。


  本文的文字、图片等均为原创,引用时请注明出处。对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作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踝关节的构造与常见伤病

下一篇:脊椎部疾病与健康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