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关节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1、腕关节的构造与功能:
腕关节位于手与前臂之间,是由桡腕关节、桡尺远侧关节、腕骨间关节组成的关节复合体,具有传导应力及屈伸、偏斜、旋转、回旋运动等功能。
狭义上的腕关节仅指桡腕关节,由桡骨远端的腕关节面和尺骨头下方的纤维性关节盘远侧面形成的关节窝与舟骨、月骨、三角骨的近侧关节面组成的关节头所共同构成。腕骨位于手骨的近侧部,共有8块短骨,分为2列,每列各4块,与桡骨相连的近侧列的有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与掌骨相连的远侧列的有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腕关节囊松弛,关节的前后和两侧均有韧带加强。腕横韧带跨过由8块腕骨所组成的腕骨沟的上方,形成管状,称为腕管,内有屈指肌腱及神经血管等通过。
腕骨的各骨之间的相对面以及与桡骨和掌骨的邻接面都有关节面,分别构成桡尺远端关节、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中关节及腕掌关节。其周围用以维持腕关节的稳定及相关运动功能的桡腕掌侧韧带、桡腕背侧韧带、腕桡侧副韧带以及腕尺侧副韧带等韧带或肌肉组织多达二十多条,以此确保桡腕关节完成掌屈、背伸、尺偏、桡偏和环转活动,桡尺近、远端关节共同完成旋前和旋后运动,腕骨间关节协助桡腕关节完成屈伸运动。因桡腕掌侧韧带较为坚韧,使后伸运动受到限制,因此,背伸的幅度比掌屈的幅度小。
腕部是连接手和臂的重要部位,手的各种动作都需要腕部配合,因此灵活有力的腕关节更显重要。腕关节中立位为手与前臂呈直线,手掌向下,其活动度分别为掌屈50°~60°,背伸30°~60°,桡偏25°~30°,尺偏30°~40°。腕关节的尺偏大于桡偏,其功能位因人而异,约为背伸30°。
2、腕关节运动损伤的种类、原因、症状及其治疗方法:
腕关节解剖结构复杂,软组织众多,但缺乏肌肉保护,而且腕部是各项体育运动使用颇为频繁的关节,因此也是遭受急性、慢性伤病侵扰,容易发生各种运动损伤的关键部位。长期超负荷运动、大幅旋转、伸屈,或因外力引起的诸如跌倒时手撑地面等突然性撞击,都可能导致腕关节劳损、扭挫伤、脱位甚至骨折。
(1)、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腱鞘呈筒状,由纤维性腱鞘和滑膜性腱鞘共同组成。筒状纤维性腱鞘由肌腱表面增厚的深筋膜与骨膜、关节囊等相连而成,内含圆筒状滑膜性腱鞘,其主要作用是防止肌腱从被固定部位弹起或侧向滑移。滑膜鞘又分脏、壁两层,壁层衬于纤维性腱鞘的内面,在骨面形成折叠的部分称为腱系膜,包绕在肌腱表面的一层为脏层。脏、壁双层滑膜的两端封闭为盲腔,其间含有少量滑液,具有润滑和保持肌腱活动度的作用。
当固定在一定位置的肌腱长期重复、过度地活动时,肌腱和腱鞘之间因机械性摩擦而引起慢性无菌性炎性改变,以致水肿、纤维性变,引起内腔狭窄,导致肌腱在腱鞘内活动时出现疼痛和运动障碍,这就是腱鞘炎,也称为狭窄性腱鞘炎。因发病部位不同,常见的腱鞘炎有腕部的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屈指肌腱腱鞘炎、足底的屈趾肌腱腱鞘炎以及肩部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发生在腕部拇指侧的桡骨茎突处,起病比较缓慢,主要因拇指或腕部活动频繁,致使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腱在桡骨茎突处的腱鞘内长期相互反复摩擦,导致肌腱与腱鞘局部出现渗出、水肿和纤维化,鞘管壁增厚,肌腱局部变粗,造成肌腱在腱鞘内滑动受阻而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反应。除此之外,外伤或骨关节炎等也可导致腱鞘炎的发生。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桡骨茎突部隆起、疼痛,腕和拇指活动时疼痛加重,有时可触及硬结节,局部有明显的压痛感。多见于手腕过度使用的运动项目,如网球、羽毛球等各种球拍类运动、体操、排球、篮球、举重、柔道、摔跤、投掷类项目等体育运动,另外,中年以上人群和手工劳动者,特别是用手指反复做伸、屈、捏、握等操作的人群也易患此病。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同处一个长约7~8cm的腱鞘,肌腱出纤维腱鞘后,有105°的角度折向止点,此角度女性比男性大,因此单从解剖角度而言,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另外,止点位于桡骨茎突基底部的肱桡肌因长时间或频繁的屈肘、伸肘运动,也容易发生慢性劳损,引发无菌性炎症,导致腕部疼痛、拇指麻木、握拳无力、小臂旋前或旋后以及伸肘受限。因其位于拇短伸肌和拇长展肌腱的下方,故而往往容易被视为桡骨茎突腱鞘炎。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是常见的运动伤病,除少数严重者可对腱鞘行手术切开外,多数则无需手术治疗。炎症期间或术后康复期间,应适当休息,停止或减少患部活动量。在进行冷敷、口服消炎药物、理疗、推拿按摩或针灸等保守治疗或护理的同时,应使用与本病相关的专业性强的腕部固定带等护腕支具,通过多层次的有效固定与制动,稳定腕关节的生物力学结构,确保患部处于减少摩擦的相对安全状态,缓解炎症,减轻劳损和肿痛,提高恢复其正常生理机能的康复护理效果。
(2)、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
腕部的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位于尺骨、月骨、三角骨之间,由连接尺骨和桡骨的三角纤维软骨盘(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TFC)、半月板同系物、桡尺远侧掌侧韧带和背侧韧带、尺侧副韧带(尺侧囊)、尺月韧带、尺三角韧带、桡尺三角韧带、尺侧腕伸肌腱鞘深层等组成,是腕关节中最重要的纤维软骨——韧带复合结构。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将桡尺远侧关节和桡腕关节分隔开,是桡骨远侧关节面的尺侧延伸,覆盖至尺骨头,为腕骨在尺侧远端的运动提供光滑的界面。其主要作用是维持桡尺远端关节的稳定,传导腕关节尺侧的腕骨和尺骨的轴向应力,维持腕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支撑尺侧腕骨,吸收和缓解因腕关节屈伸、旋转所产生的冲击力。
由于腕关节空间狭小,结构复杂,且功能众多,活动频繁,因此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极易受损。导致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主要有创伤性、退变性、先天性三大因素。
直接创伤或摔倒时手掌撑地的瞬间,腕关节向尺侧扭转所产生的暴力,致使软骨盘挤压于尺骨、三角骨及月骨之间而发生撕脱或破裂,直接造成TFCC损伤。腕关节盘在桡尺骨上的主要附着点是桡骨尺切迹和尺骨茎突,这也是临床上容易发生撕裂之处。网球、羽毛球等球拍运动的选手频繁打出正手上旋球,因手腕弯向尺侧(小指侧)而重复挤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极易造成积累性慢性运动损伤。体操、排球等运动也较为多见,并伴随尺骨茎突骨折不愈合。TFCC损伤也与三角软骨的退行性改变相关。腕关节重复或持续抓握、旋转、持重物造成软骨退行性改变,且随着年龄增长,退行性改变加重,三角纤维软骨变薄,轻微的外伤即可导致TFCC损伤。其他如先天性尺骨比桡骨远端延长所引起的尺骨撞击综合症也容易损伤TFCC。
TFCC损伤是较为多见的腕部运动损伤,除了网球、羽毛球等球拍运动以外,也经常发生在棒球、高尔夫球、排球、体操、举重、摔跤等运动项目。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腕关节尺侧疼痛,即小手指侧疼痛,也可导致腕关节整体疼痛,具体表现为手掌朝上外旋手腕和手掌朝下内旋手腕时疼痛加重。尺侧肿胀,有弹响和卡压感,关节活动时有摩擦音,关节无力、不稳定。尺侧有明显压痛感,前臂旋转受限,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和运动技能的正常发挥。
TFCC损伤在急性期通常以腕部固定带等护腕支具或石膏予以固定,保持静养,再配合冷敷、消炎药物、痛点封闭、针灸、理疗、膏药贴等保守疗法加以辅助治疗。当韧带完全损伤而导致腕关节不稳定,并可能伴有腕骨骨折时,应进行手术治疗。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尺骨侧外周缘有良好的血液供应,可手术修复,而其中央大部分无血液供应,无法修复,则可在关节镜下行TFCC磨削成型术。若为尺骨撞击综合症,则可行尺骨缩短术。
在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的非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期间,应注意休息,减少患部活动。为配合常规性治疗,应持续使用与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相关的专业设计的腕部固定带等护腕支具,将腕关节固定于功能位,通过多层次的物理施压与制动,稳定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后的生物力学结构,确保受损的韧带、筋膜、软骨、神经等软组织处于相对安全的静养状态,减轻炎症和劳损,视其恢复程度,积极进行功能性锻炼,有效提高运动防护和康复护理效果。
(3)、前臂交叉综合征
前臂交叉综合征又名“桡侧伸肌腱周围炎”,“捻发性腱鞘炎”,或“桡侧伸腕肌群轧辄性腱鞘炎”,是指发生于前臂伸肌群肌腱及其周围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以前臂桡侧伸肌最为多见。
前臂共有19块肌肉,前群屈肌9块,后群伸肌10块。伸肌与屈肌相同,也分为浅层和深层。其浅层有5块肌肉,即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其深层也有5块肌肉,即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示指伸肌。伸肌和屈肌均依靠其末端的肌腱组织与骨骼相连,共同完成手部的各种运动。
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等浅层伸肌的作用是伸展拇指和食指,桡侧的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等深层伸肌的主要作用是伸腕和伸指,当二者协同作用时,可使腕关节外展。从解剖结构而言,在前臂下三分之一处,后者在前者上方斜形跨过,即二者的肌腱相互交叉走行,交叉处仅有一层疏松的腔膜覆盖,既无腱鞘,又无润滑保护。拇指或腕关节活动频繁时,交叉处的肌腱便反复、频繁磨擦,故容易导致肌腱及其周围筋膜组织劳损,引发无菌性炎症,局部产生纤维素性渗出,充血,水肿等病理学改变。
前臂交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前臂及腕关节的过度使用。依靠前臂伸肌的伸缩运动,腕部关节才能得以完成背伸运动。在桡侧腕长肌、桡侧腕短伸肌将腕关节固定于背伸位的状态下,用力握物或提重物时,因与上方交叉重叠的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导致互相摩擦,致使桡侧腕伸肌腱及其周围筋膜发生损伤。
前臂交叉综合征起病较快,主要症状表现为前臂桡背侧下三分之一处出现与肌肉走行一致的肿痛、压痛及灼热感;腕关节乏力,活动受限,伸屈时疼痛加剧,并伴有微细的摩擦感和捻发音;手指伸屈时前臂稍加旋转,则有握雪音或捻发音;腕关节向尺侧偏斜时,疼痛感可由桡侧向上放射至肘部,向下放射至拇指。
前臂交叉综合征在运动项目上多见体操、举重、攀岩、球拍类运动或投掷等以手部为主的运动员,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者以及木工、砖瓦工等从事手腕频繁活动的劳动者。从患病的年龄、性别和部位而言,青壮年男性居多,伤痛部位多为右前臂。另外,前臂交叉综合征与尺桡骨疲劳性骨折的损伤部位较为接近,都位于前臂下三分之一,而前者为前臂桡背侧下三分之一处。因此,在诊断和治疗上应予以明确区分。
在一般情况下,前臂交叉综合征可通过非手术疗法得以治愈。炎症急性期应减少运动,以冷敷等物理疗法为主,并配合口服或外敷消肿止痛等消炎药物进行治疗。进入慢性期后,可局部热敷或或口服、外敷消炎止痛药物,适当按摩或理疗,以改善患部血液循环。对于己发生粘连的慢性患者,可行针刀疗法予以剥离,松解粘连。在其非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期间,应注意休息,停止一切相关的运动或训练,同时使用与前臂交叉综合征相关的、专业设计的腕部固定带等护腕支具,通过多层次的物理固定与制动,稳定患部组织结构,避免继续牵拉或感染,以达到缓解炎症、防止再度粘连、减轻劳损和肿痛的目的,有效地提高其正常生理机能的康复护理效果。
(4)、腕管综合征
腕管位于腕部掌面,为封闭的骨性纤维管,由腕横韧带 (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共同围成,内有4根指浅屈肌腱、4根指深屈肌腱、1根拇长屈肌腱共9根肌腱穿过,分别被屈肌总腱鞘(尺侧囊)和拇长屈肌腱鞘(桡侧囊)包绕,二者之间有正中神经通过,进入手掌。腕管长约2~2.5cm,宽约2.5cm,从狭窄的腕管内通过的组织排列异常紧密。
正中神经是源自颈5、6、7、8和胸1神经根的臂丛神经的主要分支。正中神经在腋部由臂丛神经内侧束和外侧束的内侧根、外侧根向下呈锐角汇合而成,沿肱二头肌内侧缘伴肱动脉下行至肘窝,穿旋前圆肌于前臂指浅、深屈肌之间下行,经腕管至手掌,先发出正中神经反支进入鱼际,继而发出3条指掌侧总神经,再各分为2支掌侧固有神经至1~4指相对缘。正中神经在近端无分支,在远端分为运动支和感觉支,分别控制手指运动和皮肤感觉。运动支在肘部、前臂和手掌发出,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前臂肌,在手掌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和第1、2蚓状肌,可使拇指外展运动、向掌心屈曲运动以及近端指节屈曲,可屈曲示指、中指的近端指节和伸直其远端2个指节。其感觉支控制手掌桡侧2/3、桡侧三个半指的掌面以及背面中、远节皮肤的感觉。
正中神经损伤多发生于前臂和腕部,尤其在腕部遭受卡压而发病的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最为多见。腕管综合症也称为正中神经卡压综合症,俗称鼠标手、键盘手,是因腕管内压力增高所导致的正中神经受压或刺激而产生手指麻木、肩酸臂痛等神经功能障碍,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从解剖结构而言,正中神经在腕部从屈肌总腱鞘和拇长屈肌腱鞘之间通过腕管而进入手掌。腕管呈封闭状,缺乏弹性,管内拥挤、狭窄,而腕关节功能众多,活动频繁,结构复杂,是一个极易受到急慢性损伤的部位。腕部的创伤或骨折、月骨脱位、过度劳损、腕横韧带增厚、内分泌系统变化、腕管内腱鞘囊肿、脂肪瘤以及肌肉变异等任何因素均可导致腕管内容物增大,压力增高,不可避免地挤压或伤及正中神经而使其发炎致病。
腕管综合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手部受正中神经支配区域的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拇外展、屈曲和对掌肌力减弱,活动笨拙;做抓、握、搓、捻等动作时极为费力,所支配的手指丧失活动能力;日久可逐步出现大鱼际肌萎缩、瘫痪;压迫腕掌侧,可明显加重症状。感觉障碍则为本病的特征性症状,主要表现为: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桡侧部出现麻木、刺痛或有烧灼样疼痛,常可向手或肘、肩部放射;疼痛常发生在夜间或清晨,劳累时加重,局部按摩或上肢悬垂时症状缓解;叩击腕部正中神经部位,患者手部的正中神经支配区域会出现放射性疼痛或感觉异常。
腕管综合征易发于球拍类运动、投掷、体操、举重、攀岩等以手部为主的运动员,在日常工作或中生活,多发病于使用鼠标工作的办公人群,俗称“鼠标手”。 腕管综合征的治疗目的重在解除正中神经的卡压状态。在治疗上,对于症状较轻且无肌肉萎缩者,可以护具固定或制动、手法治疗、理疗仪器、口服营养性或消炎性药物、注射等保守疗法为主。若为腕部外伤、骨折脱位、内出血等急性损伤,或大鱼际肌肉萎缩、电生理检查明显异常、占位性病变、保守疗法无效者,则须行手术治疗。
腕管综合征是比较常见的无菌性炎症,在其发病期间应注意休息,减少患部活动。为配合常规性治疗,确保功能性锻炼的顺利进行,建议持续使用与腕管综合征相关的专业设计的腕部固定带等护腕支具,将患部固定于功能位,通过稳定腕部的生物力学结构,确保受损的神经、韧带、筋膜等软组织在相对安静的状态下得以静养,以此减轻患部劳损和炎症,可取得良好的康复护理效果。若再次出现神经症状,则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5)、桡骨远端骨折
腕关节由桡腕关节、桡尺远侧关节、腕骨间关节组成,解剖结构非常复杂,而且,腕部是各项体育运动使用颇为频繁的关键部位,因此,腕关节也是各种运动损伤的易发部位,更是骨折的易发部位。
桡骨为前臂双骨之一,分为一体两端。近端形成扁圆形的桡骨头,头的上面有凹陷的桡骨头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桡骨头周缘有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的桡切迹相关节。桡骨远端膨大,近似立方形,端面光滑凹陷,为腕关节面,与近侧腕骨形成桡腕关节,即狭义上的腕关节。桡骨内侧面有尺骨切迹,与尺骨头形成桡尺远侧关节,外侧面为桡骨茎突,向下突出,比尺骨茎突约低1~1.5cm。桡腕关节可完成掌屈、背伸、尺偏、桡偏和环转活动,桡尺远端、近端关节共同完成旋前、旋后运动。
在腕关节骨折中,桡骨远端骨折较为常见,约占全身所有骨折的7%。桡骨远端骨折通常是指距离桡腕关节面2.5~3cm内的松质骨骨折,主要因为间接外力所引起,如摔倒时本能地做出伸直肘部、手部着地等动作,致使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而发生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有多种类型,其分型方法也多种多样,但尚无一种得到普通认可的分型方法。临床上习惯于根据受伤机制的不同,将桡骨远端骨折分为手掌着地的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手背着地的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桡骨远端关节面纵斜型骨折(Barton骨折)以及粉碎型骨折等。
桡骨远端骨折可发生于篮球、排球、足球等各种球类运动以及体操、举重、柔道、摔跤、投掷、越野、冰雪、杂技、武术等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骨折类型以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居多,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较少,粉碎型骨折则较为罕见。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腕部肿胀,有明显的压痛感,手和腕部活动受限,尤其以掌屈活动受限为甚。其中,伸直型骨折有典型的餐叉状和枪刺样畸形,有时可伴有桡尺远侧关节脱位及尺骨茎突骨折;屈曲型骨折受伤后腕部下垂,腕部背侧皮下瘀斑,可合并下尺桡关节损伤、尺骨茎突骨折和三角纤维软骨损伤。粉碎骨折可触及骨擦音,有时伤及正中神经。若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将严重影响运动技能的正常发挥。
多数桡骨远端骨折通过手法复位,再配合夹板或护具固定、药物、理疗等非手术方法便可康复。若为手法复位失败,或复位成功但外固定不能维持复位、嵌插骨折等不稳定骨折,以及严重的粉碎性骨折,移位明显,且桡骨远端关节面遭到破坏者,应进行皮克氏针固定、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固定、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等手术治疗,以达到恢复桡尺远端关节正常的解剖关系和其关节面完整性的治疗效果。
在桡骨远端骨折的非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期间,应注意休息,停止运动。为配合常规性治疗,可持续使用与桡骨远端骨折相关的专业设计的腕部固定带、前臂吊带等护腕支具,视具体情况,将腕关节固定于功能位,通过多层次的物理施压与制动,稳定腕关节骨折损伤后的生物力学结构,保证断骨复位的准确性,促使同时受损的韧带、筋膜、软骨、神经等软组织处于相对安全的静养状态,减轻疼痛和炎症,避免关节畸形,为早期的功能性锻炼和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创造有利条件。
(6)、舟状骨(手舟骨)骨折
舟状骨位于近排列腕骨的最桡侧,是8块腕骨中最大、最长的骨头,呈长弧形,因其状如舟而得名,亦称手舟骨或腕舟状骨。舟状骨很不规则,远端超过远侧列腕骨,腰部相当于两排腕间骨关节面的平面,向近侧略凸弯,掌侧面粗糙,呈凹陷状,外侧有一结节,称为舟骨结节,为腕横韧带与拇短展肌的附着部。舟状骨分为结节、腰部和体部3部分,其表面近80%由关节软骨覆盖,周围拥有5个关节面,其远端的凹面与头状骨、近端的凸面与桡骨远端、尺侧与月骨、桡侧分别与大多角骨和小多角骨所构成的关节多达5个。
舟状骨结构特殊,所形成的关节又多,所以此处也是手部骨折的易发部位。舟状骨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时手掌触地,手腕强度背屈,轻微桡偏,来自地面的发作用力向上传导,舟状骨因此被桡骨茎突的背侧缘或茎突缘切断而发生骨折。
舟状骨骨折骨折约占手部骨折的10%,约占腕骨骨折的70%。在舟状骨骨折分型的比例中,腰部骨折约占70%,舟骨结节和舟骨近端骨折约各占10-15%。舟状骨腰部骨折主要因腕过伸及桡偏而致使舟状骨旋转,在对抗超负荷应力时,导致舟月韧带撕裂、舟月分离,而在此位置上,舟状骨背侧嵌于桡骨边缘,在桡骨茎突和大多角骨的嵌压下导致腰部骨折。舟状骨结节骨折多因直接受压,近端骨折则多因舟状骨半脱位所致。
舟状骨骨折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有明显的外伤史;腕背桡侧疼痛、肿胀,尤其是鼻烟窝处肿胀、压痛明显,腕关节活动严重受限;背伸时,疼痛加剧;将腕关节桡偏,屈曲拇指、食指、中指,叩击其掌骨远侧时,腕部有剧烈的疼痛感。通过X线检查,可显示骨折的部位及类型。
舟状骨骨折多见于跑、跳、投以及各种球类、体操、柔道、摔跤、越野、冰雪、杂技、武术等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由于舟状骨主要由桡动脉分支经附着舟状骨结节、腰部韧带内细小血管分支供血,近三分之一为关节软骨覆盖,无血管分支进入,当舟状骨骨折时,尤其是腰部骨折时,血液供应被中断,因此发生的延迟愈合、不愈合以及缺血性坏死的比例均远高于其他腕骨。舟状骨骨折若治疗不当,容易发展成创伤性关节炎,导致腕关节功能性障碍。
舟状骨骨折可通过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予以治疗。非手术疗法主要是手法整复、夹板或护具固定以及口服或外敷药物,主要针对于骨折后无位移或侧方位移小于1mm的新鲜骨折患者。若侧方位移较大,且为背向骨折、骨不连接或缺血性坏死等患者,根据情况,可行自体骨植骨术、桡骨茎突切除术或近端骨块切除术,以达到恢复腕关节正常的解剖关系和其关节面完整性的治疗效果。
舟状骨骨折后,无论是通过手法整复还是手术治疗,在其康复期间,均应停止运动,注意休息,同时使用专业设计的、与舟状骨骨折相关的腕部固定带、腕部夹板等护腕支具,将患部固定于功能位,通过多层次的物理施压与制动,稳定骨折复位,矫正患部的生物力学结构,促使同时受损的韧带、筋膜、软骨、神经等软组织在相对安全的状态下得以静养,谨防因移位导致关节畸形,并积极参与功能性锻炼,争取早日恢复正常的生理机能。
(7)、月骨脱位及月骨周围脱位
腕骨共有8块,排成2列,每列4块。月骨(lunate bone)位于近侧列中线,在手舟骨与三角骨之间,因其侧面形如半月而得名,也称为“月状骨”。月骨周围均为软骨面,分为内外两部分,近端与关节盘、远端与头状骨、内侧与三角骨、外侧与舟状骨相互构成关节面。月骨的掌侧为腕管,9条屈指肌腱和正中神经等由此处通过。在正常的腕背伸及掌屈时,月骨在桡骨远端关节面及头状骨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旋转。
尽管腕骨的形态比较稳固,但因其均为短骨,所以在外力的作用下,任何一块腕骨都有可能发生脱位(错位)。尤其是月骨,其掌侧较宽,背侧较窄,且与桡骨远端之间仅有桡月背侧、掌侧韧带相连,在构造上较为特殊,因此,月骨及其周围的腕骨则是脱位的易发部位。
月骨脱位多因间接暴力所致。当身体失衡摔倒时,手掌着地,腕部处于极度背伸位,自下而上的反作用力与自上而下的重力相撞击,在桡骨远端诸骨与头状骨的挤压下,月骨向掌侧移动,导致掌侧间隙增宽,韧带和关节囊破裂,致使月骨掌侧脱位,即前脱位。月骨本身呈前宽后窄状,所以月骨脱位以前脱位居多,后脱位则较为少见。若其前、后韧带均断裂,月骨移位至桡骨远端的前方,则为完全脱位。若手掌触地后,月骨仍留于原位,且与桡腕关节关系正常,但其他腕骨却发生脱位时,则称为月骨周围脱位。
月骨脱位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腕部肿胀,双手握掌,该侧第3掌骨头有明显的短缩;腕部活动受限,手指屈曲困难,腕关节不能背伸;掌腕横纹处有压痛,并可触到脱出的月骨;腕部向尺偏,叩击第4掌骨头时,有明显的疼痛。若压迫正中神经时,亦可导致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
月骨脱位及月骨周围脱位较为少见,约占腕骨损伤的10%,通常发生于各种球类、体操、柔道、摔跤、越野、冰雪、杂技、武术以及跑、跳、投等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月骨的营养血管细小,经过前、后韧带进入月骨,以维持其正常的血液供应。月骨脱位后,若与前韧带相连,则月骨尚存生活力,但若前后韧带均断裂,则有发生坏死的危险。因此,对于月骨脱位的及时和恰当的治疗尤为重要。
月骨脱位可视其损伤程度予以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予以治疗。脱位一旦确诊,对于新鲜月骨脱位者,应尽早在臂丛神经麻醉下施行手法复位,将月骨压回原位,以夹板或护具将腕关节在掌屈30~45°位固定3周。对于手法复位不奏效或陈旧性脱位且复位困难者,可行切开复位术。对于陈旧性脱位且月骨缺血性坏死者,则可行月骨切除。
月骨周围脱位及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者的治疗方法与月骨脱位相同。月骨周围脱位多为后脱位(背向脱位),且常并发腕骨或桡骨、尺骨远端骨折,如手舟骨骨折、头状骨骨折等。并发手舟骨骨折者,称为“经舟骨月骨周围骨折脱位”或“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属于腕骨异常损伤,若早期诊治不当,后期则只能进行近排列腕骨切除术予以治疗,将对腕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无论是手法整复还是手术治疗,均以达到恢复腕关节正常的解剖关系和其关节面的完整性为目的。在月骨脱位及月骨周围脱位的康复治疗期间,应停止活动,注意休息。为配合常规性治疗,可持续使用与月骨脱位相关的专业设计的腕部固定带及夹板等护腕支具,将腕关节略呈掌屈状予以固定,通过物理制动稳定复位,矫正患部的生物力学结构,确保同时受损的韧带、筋膜、软骨、神经等软组织处于相对安全的静养状态,防止因移位导致关节畸形,视恢复程度积极进入功能锻炼,有效提高运动防护和康复护理效果。
3、腕关节运动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腕部是连接手和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枢关节,几乎所有运动项目都需要通过腕关节完成。其结构复杂,在一个狭小的部位聚集着众多的关节、骨块、韧带、腱鞘、筋膜、软骨以及丰富的血管、肌腱和神经。由于手腕的活动度大,方向多,范围广、用力频繁,因此,在运动中受到损伤的概率也随之增加。为了保持灵活有力的腕关节,在日常的健身和训练中应注意安全,增强筋力锻炼,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使用具有专业功能的运动护腕,减少或消除腕部损伤隐患。运动中不慎跌倒时,应低头团身或背部着地,尽量避免手腕部直接着地。发生扭挫伤或骨折时,应立即停止运动,使用冷敷方法消肿化瘀,并及时就医治疗,切勿失去治疗良机。
除骨折、脱位等急性损伤严重者必须行手术治疗外,多数情况下,腕关节损伤通过冷敷、护具固定、理疗、药物、痛点封闭、推拿、按摩、中医疗法等非手术疗法便可治愈。在大运动量的训练、比赛或伤后、术后的常规康复治疗期间,应使用专业设计的腕部固定带等护腕产品,通过对腕关节局部施压、制动和固定,稳定关节的生物力学结构,可增强自身的修复功能,有效提高日常运动防护或伤后、术后各种功能性锻炼的防护效果。
4、卡帝斯WB系列腕关节固定带等运动护腕产品介绍:
博道(大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依据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人体工学的科学数据,专业设计、生产的腕关节固定带等护腕系列康复产品由亲肤透气本体、软硬适度的铝制夹板、宽幅强力固定带组成,采用3D设计、立体裁剪与加工工艺,通过内、中、外3层物理施压与固定,矫正腕关节损伤后的生物力学结构,将腕部固定在有利于康复的功能位,可有效稳定腕部关节,促使受损的软组织在相对安全的状态下得以静养,减轻因纤维撕裂和炎症所带来的腕部钝痛感,缓解患部的劳损状态。
卡帝斯WB运动护腕系列产品吸湿透气,舒适可体,穿脱简单,具有固定力强、易动性好、重量轻等特点,可自由调整固定强度,不影响腕部关节的活动和血液循环,适用于腕关节不稳、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肱桡肌疼痛症、腕管综合征(鼠标手、键盘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TFCC损伤)、前臂交叉综合征、腱鞘囊肿等腕关节软组织损伤的运动防护,也适用于腕关节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腕骨骨折(舟状骨骨折)、月骨软化症、腕骨脱位(月骨脱位及月骨周围脱位)、腕关节韧带重建、尺桡骨疲劳性骨折、腕部外伤等术后固定,是职业运动员和体育运动爱好者可以信赖的运动防护和康复护理产品。
温馨提示:
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博道产品或有更好的建议,可通过博道公司的网站或邮箱联系我们,以便共同研讨更多关于相关产品以及疾病的康复护理方面的知识。
本文的文字、图片等均为原创,引用时请注明出处。对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作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肘关节的运动损伤与防护
相关推荐
- 腰椎部的运动损伤与防护09-12
- 肘关节的运动损伤与防护09-12
- 腕关节的运动损伤与防护09-12
- 冷敷与运动损伤09-12
- 膝关节的运动损伤与防护09-12
- 肌肉损伤与运动防护09-12
- 踝关节的运动损伤与防护09-12
- 肌肉的运动性疲劳与加压护理09-12
- 肩关节的运动损伤与防护09-12